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由支持和保障志愿行动发展的政策、智力、资金、资源等组成,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组织内部因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经历了单一支持体系向拓展支持体系、多元支持体系、综合支持体系变化的过程;支持体系的结构包括党政支持体系、群团支持体系、社团支持体系、公众支持体系、专业支持体系和传播支持体系等;支持体系的要素包括政策、资金、人力、品牌等。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支持体系建设要注重统筹协调、联盟合作、专业提升和国际发展。  相似文献   

2.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青年志愿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积极地探索和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就是青年参与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所构建的组织、实施、传播、保障等机制的总和,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活跃性、创新性、成长性等特征。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具有的“十大要素”,包括理论要素、制度要素、组织要素、行动要素、项目要素、培训要素、评估要素、传播要素、国际合作要素、资源保障要素等,为国家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要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需要再出发、再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志愿服务与青年人的时尚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日益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越来越转向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受到青年人喜爱的文化传统、时尚文化及其中的符号元素也不断被志愿服务体系吸收。分析了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之间的内在联结机制,展示了我国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结合的实践现象,阐述了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文化之间的上述作用关系,并尝试探讨如何运用二者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机制促进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如何在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中“以志愿服务引领青年时尚,用时尚文化吸引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学理上看,青年的先天优势及特点与志愿服务要求相吻合,使得青年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志愿服务作为青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为提升青年责任担当能力提供了广泛路径,所以青年应将志愿服务内化为自身责任或一种生活方式。从实践来看,青年一方面主动承担着关爱他人、提升自我及推进国家与世界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青年的志愿服务理念存在一定偏差、青年志愿者动机多样但内生型动机缺乏、青年参与零星且缺乏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与青年的发展。因此,青年要进一步明确自身使命与责任;加强学习,端正志愿服务动机;结合所长精准对接服务,探索"服务学习"新模式,引领社会生活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机制建设,有内部机制、外部机制之分。它作用于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全过程, 缺少任何一环机制.或者任何一个环节的机制不完善,势必影响青年志愿服务,势必影响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 展。  相似文献   

6.
在共青团中央的组织号召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历经二十余年,其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青年志愿事业的发展变化,共青团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如长效性机制不足、法规不健全、资金短缺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凸显,限制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主要通过对所做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述团组织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共青团引领志愿服务协同化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转型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近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面临21世纪的社会需求,青年志愿服务必须实现转型。其转型背景包括民间需求强烈、社会资源丰富、政府导向明确、国际影响加大;青年志愿服务的结构转型主要的是建立协调中心、管理组织调整、服务团体分化、鼓励自由组合、完善激励机制;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日常化、普遍化、持久化、社区化、法制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建设幸福广东、创造幸福生活,是每一个广东人的心愿,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志愿者为之奋斗和努力的目标。我作为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研究与教育的专业工作者,特别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在创造幸福生活中的积极功能,特别关注志愿者在建设幸福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以下主要论点,提供同仁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生是社会志愿服务的主体,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以天津市高校1 100名青年学生为对象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普遍较高,并肯定志愿服务的价值。但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较浅,体验不深入,尤其是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和规范等影响了他们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基于此,为了实现青年学生较高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组织的设置以及运行情况,提高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同时要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贴近青年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发展,注重产生更实际、更积极的效果,提升参与者的体验水平。最后,要进一步提高学校以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国第一部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的通过,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文章对立法的起源及意义、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以法规为依 据,思考了广东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中山市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经历了转型适应、探索服务、多元发展、社区深化等阶段,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特色.随着社会的转型和青年志愿服务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强化龙头带动作用、抓好社区志愿服务、提升志愿人员素质、加强对外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2.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2):F0002-F0002
作为志愿服务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竭诚为各级志愿机构和社团服务,有效促进了广东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院依托广东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和广东青年志愿者培训中心开展志愿服务研究和志愿者培训,融研究与培训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使我院的培训课程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近年来,不仅出版多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D大学的案例研究证明,志愿服务通过思想引领、制度促进、自我能动、朋辈联动4大机制,培养了青年对自我、他人及国家3个层面的社会责任意识.其中制度促进机制的作用非常关键,是激发其他3个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助推器.思想引领机制主要以制度促进机制为载体来发挥作用.在自我能动性机制上,青年群体表现出了极高的主体性驱动和需求,但组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社会参与,全民行动。高校是青年学生参加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学生参与助老志愿服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指出了实践路径,实现的机制与政策创新要求:5大价值观体系必须构建;政府角色定位必须准确;社会组织必须去行政化;志愿者服务必须落地、做实;志愿者的权益及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必须建立。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对于育人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存在志愿服务与教书育人相脱节的状况,制约了志愿服务积极作用的发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探索"三导师"制(专业导师、志愿者导师、职业导师相结合),增加志愿者导师作为高职学生选择人生道路、体验社会生活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另外,采取"三合作"方式,支持师生参与"志愿项目评审合作、志愿活动督导合作、志愿服务评估合作",全程参与社会建设与治理创新,获得知识增长和素质提升。志愿服务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学实习,成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值得引起更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栽体。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大宣传教育、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完善长效机制、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7.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3):F0002-F0002
广东志愿服务,迄今走过20年的历程。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解决困难提供了帮助,又传播了“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社会风尚。同时促进全国志愿事业热潮的掀起,广东青年干部学院作为研究志愿事业、传播志愿文化的重要阵地,建立了“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30-31日,民政部人事司(社会工作司)在北京召开“探索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研讨会”。戴均良司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戴均良司长在讲话中强调了四点意见。第一,要充分认识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是国务院领导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的任务,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不仅可以规范志愿服务管理过程,更有利于调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第二,要积极构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更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增长,志愿服务活动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然而目前国内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发展仍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困境。如何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发展,实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过渡,是当下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在探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时,以南通朝晖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实例为典型样本,在分析其发展路径,总结可行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志愿服务最初在社区诞生,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通过为社区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特殊服务以及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如今,伴随志愿服务从城市到农村的扩展,志愿者从青年群体向多年龄群体的扩展,逐渐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化热潮的志愿服务潮流,成为中国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