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学会"知足"     
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面对如今眼花缭乱、物欲横流的世界,你若是一个"不知足"者,那令你心动、想入非非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时"知足"真的要比"不知足"难. 清人胡澹淹写的一首打油诗<不知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夏,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此诗把贪婪者的心理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条真理:过分的"污染"心灵、放纵行为是会付出代价的,贪婪必将导致堕落毁灭.  相似文献   

2.
一位哲人说:人生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只有达到“三知”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俗话说:“知足常乐。”世间的财富、名利等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实际上非常少。我们每个人都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不要站在这山,  相似文献   

3.
“没意见”这三个字,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听到,特别是上级就某项工作、某个决策征求下级或群众的意见时,大家常以“没意见”作答。如果确实没意见,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就现实情况来说,更多的却是有的同志心中有意见而嘴上又不说出来。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生怕提了意见,得罪了上级,留下一个“你比领导还高明”的印象,损害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二是觉得位卑言轻,提几条意见也于大局无补,干嘛要多这一嘴,于是干脆缄口不言,把本来想谈的意见又咽下肚去。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市民之间因琐事引发矛盾时.我们时常听到被惹怒的一方大呼大叫:“我要杀死你!”“把我惹急了,我就杀人!”不少人听后,都认为是一时气急失态而语,一笑了之,根本没放在心上。然而南京市江宁区一位男子因与妻子产生矛盾,写下遗书,声称要杀人,  相似文献   

5.
如今为官之道又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有些人提出为“官”不倒要做到五慎:慎始,即不要一腐成习惯,尽力保持“贞操”;要慎微,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慎独,即加强自我监督;要慎欲,即清心寡欲,防微杜渐;要慎终,即“信念如初”,防止“三九”或“五九”现象等。 言论在局部范围内总是真理,不  相似文献   

6.
赵春翰,这个极其普通的名字,曾多次震响在我们耳畔。最近,他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作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唯—一位个人代表登上天安门,跨进中南海,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时时处处讲奉献赵春翰是一个时时处处讲奉献的人。他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让我们随手撷取几个镜头,展示他崇高的思想境界。身居陋室,六次让房。1976年赵春翰在六枝工生所当所长,一家三代住着三个单间的旧房。当时所里护上张国兴准备结婚,没房住,赵春翰没有犹豫,让出一间给张国兴做了新房。紧接着,又一护士魏天霜结婚,还是没…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节后,我收到湖南宁乡彭水梅同志寄来的书,书名为《大写的人》。这本书名奇特的书,使我回忆起20世纪40年代读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写的。文中有两句话使我久久难忘:“你要想成为一个诗人,必须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什么是“大写的人”?他没详说,当时我的理解是:一个正派的、爱民、爱国的人。  相似文献   

8.
知足、知不足与不知足,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哪些方面要知足、哪些方面知不足、哪些方面不知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  相似文献   

9.
话剧《祝你健康》里的丁少纯,有个口头语叫做“可也是”。他要戒烟,丈母娘说没见过谁抽烟抽穷过,也没见过谁戒烟戒富过,他说“可也是”;他认为一个工人打野鸭子卖不像话,丈母娘说这又不是投机倒把,来得明  相似文献   

10.
你在想什么     
如果俩人一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在想什么”,对方一定会认为你神经出了毛病,起码怀疑你“吃错了药”。尽管这种问话方式很不礼貌,很不文明,但事实上被问的一方和发问的一方都在“想什么”。 想什么,这是人活着的自由,谁也干涉不了。有时想得不和时宜,甚至“不太那个”,你又没说出来,没写出来,谁对你又奈何得了呢。你想自己的老婆为  相似文献   

11.
小巫见大巫是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那这“小巫”和“大巫”都分别指谁呢?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有一次,张纮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向他好好学习。陈琳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相似文献   

12.
看到一篇小文,记叙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的德兰修女的一件事。她倡议建立临终关怀医院,让死者都能死得有尊严。有位官员嘲讽地问她:“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贫病伤残的人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这位官员,反而惊奇地问他:“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一百万的?”官员说:“我的意思是,穷人太多了,你是数不完的,明白吗?”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前线》2012,(9):54-54
“人走茶凉”原本形容的是一种生活现象。不管是你自己款待你,还是别人招待你,一杯热茶没喝完,你就因事走开,时间一长,又没人管,那茶注定要凉的。后来,人们以此来比喻人际交往中的冷热现象,广为使用。然其是耶?非耶?于今或可“由事而论”,具体分析一番。  相似文献   

14.
又有位当基金经理的朋友得了胃溃疡。朋友们要他“再辛苦也要记得吃饭”,他唉声叹气道:“唉,怎么可能!一进公司早餐没吃就开始开会,午餐没时间吃也就算了,有时忙到半夜,才发现自己连晚餐也没吃!这样的日子比集中营还难过!”  相似文献   

15.
寓言寓理     
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位社会学专家对正在砌墙的3个工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专家问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专家又问第二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幢高楼。”  相似文献   

16.
彭真、杨尚昆两位老叔叔分别问过刘源:“毛主席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打倒你父亲?”这正是刘源一直想问他们,而又没好开口的问题。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引人注目的历史问题。“文革”伊始,毛泽东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里就指出:要联想“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右”。不久以后,又坦言决心倒刘起自“二十三条”之时,本文正是从1962年切入,重点叙述“四清运动”的始末,分析毛刘的同异,探得“天壤之别”的两种指导思想。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又山高水长,简括出两条“南辕北辙”的建…  相似文献   

17.
党建军 《党建文汇》2008,(12):46-46
吴女士所在的菜刀厂由于产品滞销,厂里竞发给每个员工几十把菜刀抵工资。没办法,她只好将那些菜刀拿到街上卖。她吆喝了半天,仍没人掏钱买。眼看天快黑了,她央求一位大嫂买一把:“你可以当作礼品送人哪!”大嫂冷笑一声道:“人家送花是爱呀关怀什么的,你送刀,是不是暗示着‘一刀两断’、‘笑里藏刀’?亏你想得出。”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有为方有位,有位才有为。”意思是,一个人,有了作为,才会有位子;有了位子,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说,“有为”的人,给予一个适当的位子,这既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和激励,也可给一些人提供更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但如果把两者的联系看得过于紧密,则难免又会走入误区。如今许多地方的情况是,有人“有为”了,组织就要考虑其“位”,甚至连这些人自身也在考虑“位”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有为”之后一定要“有位”,“有  相似文献   

19.
因工作联系,有幸结识流通领域的一位书记。由于此前曾获悉该系统挖出了包括法人代表在内共20多条蛀虫,涉案金额达500万元之巨的一宗经济大案,而惟有那位书记所在的单位“巍然不动”,于是笔者饶有兴味地问书记:“这么多人下水了,你为何没湿脚?”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同志没端出诸如党性党纪方面的大道理,而是坦言:“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20.
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6,46(1):67-70
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