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可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解决的途径——扩大中间阶层。  相似文献   

2.
丘建华 《理论前沿》2004,(17):46-46
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以后,中间阶层的数量持续、快速地增长,是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中间阶层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完成工业化进程、进入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中等阶层对形成稳定持续的社会运行秩序将产生重要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推进社会结构变革,促使中间阶层迅速扩大,对于我们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分有利。那么,怎样才能加快促进社会结…  相似文献   

3.
方辉振 《理论前沿》2003,(10):26-28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中等收入者的含义中等收入者,在国际上叫“社会中间人群”或社会中间阶层,它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几个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名称。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阶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老社会中间阶层,包括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阶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  相似文献   

4.
扩中提低并举 ,缩小收入差距 ,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由现在的 1 8%扩大到 38% ,建造“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实现共同富裕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建立和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途径问题 ,从共同富裕的思想 ,新的分配理论 ,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不可回避地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经济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尽快建立一个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经济是基础、政策是保障、教育是支撑。加快发展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教育,在我国尽快培育一个庞大、稳定、务实的中等收入阶层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其中,对于“中等收入者”的含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称之为“中间阶层”,更有人主张直接与国外衔接,称为“中产阶级”。下面笔者谈一下对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理解。一、关于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着手研究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我国,中等收入者与新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中间阶层)是同义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会导致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从而会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造成一定影响。党要根据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新情况,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思想一直存在着"阶级斗争"、"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大理解模式,它们以马克思思想的部分内容概括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内容,并反对马克思思想的其他理解模式,并对东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独特作用。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思想的三大理论模式,阶级斗争模式、生产力模式和以人为本模式,并形成了与此相符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分析和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东方国家走上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自然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创性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的建设仍需要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指引,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继续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关联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者阶层培育提供平台,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示范力量,将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培育具有共生性,它们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二者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厘清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用来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法。革命年代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认知中国社会,还最大限度地团结和整合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运用此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摒弃过分强调政治分层的传统,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吸纳"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分层领域批判性继承与发展传统的结果。新时代要立足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状况,在公共政策领域要具备阶层视角,构建合作型阶层关系结构,共同助力于阶层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深入展开了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研完成就,认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一种感性世界、实践的生活世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生活理论。为此,积极推进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及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机遇思想广泛见诸于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理论之中,其不仅和马克思的机遇观念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与内容上的连贯性,同时也是在中国语境中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考察与实践范式。认真研究和科学把握毛泽东机遇思想的中国话语,不仅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机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同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对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维汉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行者,更是我们党著名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先驱者。李维汉统战思想体现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价值意蕴,其统战思想及统战策略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下的统一战线工作仍然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总结和借鉴李维汉统战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协调日渐分化阶级阶层利益,推动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磊 《工会论坛》2007,13(6):130-131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三农"思想,成为当代共产党人认识、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毛泽东"三农"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三农"思想对于当前认识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共享思想是与马克思突破近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哲学一同诞生的,它重新恢复了感性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主体性原则,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面理解马克思共享思想,有利于厘清资本的形而上学本质,理解马克思世界观,批判"现代性"社会问题,进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命线"理论在共产党人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中与时俱进,理论境界不断提升,理论内涵不断丰富。"生命线"理论的发展既是革命建设时期总结经验教训的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内涵丰富的"生命线"理论不仅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的积极作用也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具有极为相殊的语境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理论的"路径依赖"以及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误读,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话语泛化.改革开放后公共话语发生的从阶级到阶层的转换是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诉求的恰当回应,但这种转换并不表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应当退出公共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