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物质生产过程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资本的历史形式和作用过程。商人资本、高利贷资本等早期资本形式促进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进程,使分散的个别劳动力摆脱依附关系和地域上的束缚,成为自由的社会劳动力。信用制度和股份制等资本产权关系的现代形式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资本在法人层次上打破了私有制的界线,完全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理论的困惑不在于资本的产权关系是如何由它的早期形态一步步地演化成它的现代形态,而在于这种演化过程所内在的生产方式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以及这种生产的社会属性的不同表现形式给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以何种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资本化是我国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科学命题,但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从界定劳动力资本与可变资本、人力资本的区别入手,论证劳动力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分析劳动力资本化的历史条件,探讨劳动力资本化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和确立劳动力资本范畴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资报酬的劳动力价值决定论是建立在劳动力商品这一范畴的基础上的,工资报酬就是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工资即劳动力价格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市场供求状况只能影响工资的实际界限。劳动力价值由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共同决定,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包括:纯粹生理的因素、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劳资双方在利益斗争中的力量对比等六种因素。这六种因素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中的贡献大小和作用方式可以用一个理论公式来表达,即:V=V0(g)+t[P·df/dL-V0(g)]。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马克思劳动力——资本理论,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全面比较、客观评价,不是一味的褒扬,也不是一味反对,充分肯定其进步之处,批判其庸俗之处。认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本理论在形式上虽有着相似,但却具有本质的差异,两个理论是不同研究范式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以劳动力商品论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独特的理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在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价格、资本积累、劳动力供求和工资争议等一系列经济范畴上全面分析了市场经济的工资运动规律.本文力图整体且准确地概括这一分析体系,并揭示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运动规律和工资改革问题的指导意义.一、长期工资运动与劳动力价值及相对工资的变化趋势长期工资运动规律是工资理论研究的首要内容,也是反映工资和利润长期利益关系的重要经济范畴.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论,工资的长期运动与劳动力价值变化之间具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马克思是在劳动力价值范畴上研究长期工资运动的.  相似文献   

6.
关柏春 《理论学刊》2007,1(10):56-61
十九世纪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马克思说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利润是剩余价值,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唤起劳动人民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但是,今日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大家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果这时候经济学家们照搬马克思的工资、利润和利息范畴怎么可能客观反映今日社会的现实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新。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对工资、利润和利息范畴做出全新的理论概括,这样才能客观反映今日社会的现实。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润是经营收入,利息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产权是一组权利束,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制度造成了劳动力产权的残缺,资本家的剥削收入来自对雇佣工人劳动力所有权收入的侵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的按劳分配面临许多现实性障碍,所以应进行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创新,采用双层分配机制,确保劳动力产权在分配上的完整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劳动力是一种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同时也存在异化;在社会主义传统国有制条件下,劳动力是非商品,也存在异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劳动力所有权正得到逐步认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资本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言君 《探索》2007,1(2):154-159
劳动力产权早在亚当.斯密那里就已经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因而,不宜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理论的科学范畴。人力产权是从产权理论和产权制度角度,对生产力中人的要素的各项权能和权利的界定,可定义为劳动者基于生存、发展、享受和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主体应有经济、社会地位所必须具有的权能和权益。社会主义人力产权的权能和权益,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充分享受权、主人履责权。以人力产权概念代替劳动产权、劳动力产权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置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格局及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前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经济不景气阶段政府借助农村来缓解城市失业压力.从80年代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到90年代初出现“民工潮”和“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内含着既得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涉农政策方向转变.新世纪初“三农新政”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吸纳了大量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是中国能迅速走出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的未雨绸缪之策.综上,农村因作为中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具有“无风险资产”的特征,对于维护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国家战略应继续强化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冲 《探索》2003,(5):89-91
高等院校的生产模式中同样涉及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但由于高等院校的生产与企业生产不同,决定了三者各具有与企业不同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了高等院校独特的产权、成本、价格运行机制,及特有的资本运行与筹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晓燕  王金柱 《求实》2002,(1):21-23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 ,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如何运用其理论精髓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 :即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的一般性 ,并且要承认劳动力是资本 ,劳动者是投资者 ,有权分享利润。劳动力资本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 ,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基础上的个人股份所有制 ,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在现阶段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是更好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当前 ,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对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要正确看待 ,合理评价。从长远看 ,私有制经济也要经过劳动力资本化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使广大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时,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劳动力的内涵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我国劳动力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属性,根据这种特殊性,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与劳动关系问题,既涉及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又是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的现实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一旦劳动者进入市场谋求就业,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就在于确定劳动力产权的主体地位和明晰交易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既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也不是计划经济的虚构的“主人翁”关系,而是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公平原则的劳动力产权交易的合约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海杰 《理论学刊》2005,1(2):50-54
产权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劳动。产权与人权有统一性,产权既是人权的一种实现,又是人权的保障,二者都和超经济特权相对立。产权与人权还具有对立性,这种对立的实质是平等与效率、公正间的冲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制度评价标准即"人权-制度"标准,是人权与产权对立统一关系的均衡,它完全不同于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狭隘效率观标准。"人权-制度"标准可以为我们构建有效的劳动力产权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为主体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有重要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能节约成本、提供信息与就业保障,消极影响表现为过多信赖社会资本导致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什么是“虚拟经济”?怎样正确理解与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重大课题。 一、虚拟经济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1.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的运动与虚拟化的货币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相对独立于实际经济的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过程和相对独立的运行过程。虚拟资本是与真实资本相对称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预期收入的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与虚拟经济相近的概念如:符号经济、货币经济、金融经济、泡沫经济等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现代经济虚拟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经济金融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金融资本,满足了资本对流动性和增值性的双重要求。现代金融资本存在四种运动形式,并且通过生息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相互转化将这四种运动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在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来:一方面介入现实资本循环,另一方面形成与现实资本循环相独立、反过来支配现实资本循环的金融循环,后者的自我膨胀往往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导火索。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的论著,同时又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问题的论著。以往的《资本论》研究,一般是侧重于资本的本质及其矛盾方面,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典型形式,还有其如何实现、如何运行的一面。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为我们开拓了新视野,促使我们对资本运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资本运行论———〈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研究(第二版)》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弓孟谦教授研究资本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部著作。本书分为导言和十七章。在《导言》中,作者对资本的…  相似文献   

20.
《求贤》2012,(12):46-4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前行、中闺劳动力綦本工资年增长率的逐年递增,依靠低价格劳动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时。中国企业正在从“成本逐利”向“人才逐利”的方式转变,人才资源口益成为氽业在竞争中的核心资本。以GE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和具有先天优势的圈有食业以及体制灵活的民营经济正在中国市场上演一场“人才争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