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新疆达斡尔族人口稀少,远离本土,1764年从东北来到新疆后如何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如何保持传统文化,怎样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调适地更加和谐等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塔城市多渠道扶持达斡尔民族发展的路径及取得的成绩,给构建以现代化为引领,弘扬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2.
吴丹 《世纪桥》2012,(13):118-119
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迭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相似文献   

3.
正在呼伦贝尔这片风光旖旎的草原上,生活着42个民族。这里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相互交融。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在长期的游牧、渔猎、农耕过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哈尼卡,就是达斡尔族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1,(12):66-66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黑龙江省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约为13万人。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5)
对于达斡尔族历史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有所欠缺。在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时,应注意近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要借助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还应注意对民族世居地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着力研究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政治变迁过程,政治与社会的互动,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6,(9)
正"木库莲"(达斡尔语,意为弯曲状),是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口弦琴,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口弦琴是一种簧片乐器,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中,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也有吹奏口弦琴的历史。达斡尔族口弦琴"木库莲",制作材质为钢片,需手口协调、口含指弹发出美妙的声音。制作方法是把钢片弯曲成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10)
<正>一张普通的白纸,在达斡尔族剪纸高手苏梅的手中三剪两裁,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变成了枝繁叶茂的花草树木。1992年,苏梅参加工作,成为莫旗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创作员,她阅读学习了大量美术作品,努力打好基础、锤炼技法。多年来,为了传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她深入达斡尔族聚居区向老艺人学习求教,搜集、整理民族和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在达斡尔族传统剪纸、哈尼卡纸偶制作和民族服饰的研究和创作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7,(4)
<正>历史上,达斡尔人在黑龙江流域依山傍水而居,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长久以来,勤劳的达斡尔人在耕作园田、采集野菜、放排放牧、骑马赶路和捕鱼打猎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绵长、高亢的曲调,这就是深受达斡尔人喜爱、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扎恩达勒,达斡尔语意为"民歌"。扎恩达勒类似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山歌、小调体裁,作为达斡尔族民间歌曲的总称,一直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扎恩达勒的演唱内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有55个民族,2008年末,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36.47万人.区内有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为主体成立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有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俄罗斯为主体成立的19个民族乡(苏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者认为,民族混居的人口居住格局有助于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与交融,而民族隔离的人口居住格局则会带来民族之间的疏离。目前,新疆的人口居住的基本格局是"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杂处",南疆以维吾尔族为主,北疆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达斡尔等民族分布比较集中,其他民族大多为杂居,没有主要聚居区。要促使新疆人口居住格局由"大杂居小聚居"向混居转变,必须要利用城镇化这一契机,通过市场引导、政策调整等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发展与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的力量,尤其是南疆师、团城镇化的力量也是实现新疆人口居住格局向混居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