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七十年代以前,菲律宾因受到美国的强烈影响,政府对经济一直采取较为放任的政策,干预较少.然而,自1972年马科斯在菲律宾宣布军管,实行独裁统治后,在经济上相应逐步加强了国家垄断.因此,以1972年军管为起点,菲律宾国营企业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迅速膨胀.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菲军管后至马科斯下台前菲国营企业的一些情况以及菲国营  相似文献   

2.
外交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伸。研究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状况,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该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战后三下多年来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演变和主要对外关系的状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演变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在独立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从1946年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对美依附对期”;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的“对美离心时期”;以及1972年到现在的“自主时期”。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1972年菲律宾最重大的事件是马科斯政府颁布了军管法令。由于这一事件,1972年将作为一个里程碑载入菲律宾共和国史册。有人可能觉得,军管法令是不是一种伟大试验的悲剧性的结果,或者仅仅是承认菲律宾政治制度的现实,但是不管怎么  相似文献   

4.
原文作者曾于1970年1月-2月(约1个月)、1974年3月(约两周)、1977年10月-1978年1月底(约三个月)对菲律宾吕宋岛中部地区新怡诗夏省基穆巴镇的圣·安多雷苏村作了三次实地调查,剖析菲律宾“绿色革命”对农民的影响。第一、二次的调查报告为:《吕宋岛中部地区的庄园—新怡诗夏省圣·安多雷苏村的典型调查》(见《亚洲经济》第十三卷第9、11号,即1972年9月号、11月号)、《吕宋岛中部地区的一个庄园村社》(亚洲经济研究所,1974年版)、《菲律宾军事戒严令下的土地改革对农民、农村社会的影响》(《亚洲经济》,第15卷第10号,即1974年10月号)。第三次的调查报告即本文,这份调查报告书主要涉及菲律宾“绿色革命”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影响,对农民具有什么意义? “绿色革命”的主要受益者是谁?从这份调查报告书可以看出,“绿色革命”对促进菲律宾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及其对菲律宾农村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2003年菲律宾经济的增长状况,同时也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了它们对该年菲律宾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菲律宾的能源消费一直以石油为主。1970年,石油在菲律宾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达94%,水力和煤合计仅占6%。由于菲律宾不生产石油,所以国内的石油消费100%依靠进口(其中90%以上从中东进口)。在战后直至七十年代初期世界石油价格相对稳定和低廉的情况下,菲律宾能源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这种状况,对菲律宾的对外贸易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显,直到1973年以前,菲律宾花在进口石油上的费用从未达到它进口总费用的13%以上,如1972年,石油进口额为1.49亿美元,在菲律宾进口总额中也不过占12%。但是,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菲律宾经济便受到石油危机的很大冲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第三世界民主化热潮以前的一个时期,很多学者、发展学家和政治家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强硬的,也许甚至是独裁的领导。当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1972年宣布实行军管法时,他似乎很符合这种独裁开发者的模型。当时国际上很少对此提出官方的指责,而且美国的经济著作还开始预测,菲律宾将成为下一个“亚洲经济奇迹。”马科斯现在似乎有能力改革和调整菲律宾的经济结构,而且很多评论家(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这正是马科斯应该着手干的事。据认为,关闭菲律宾国会将使一大批更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菲律宾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尤为瞻目的是菲律宾农村农业企业的崛起.本文拟就促进菲律宾农村农业企业发展的动因、发展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菲律宾政治上平稳过渡,社会治安上总体安定,对外关系上成绩突出,经济上却有所回落的一年。本文拟从政治社会、经济、外交等方面对菲律宾2011年的发展状况作大致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10年,菲律宾大选在社会治安基本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在强劲的内部消费和投资推动下取得7.3%的经济增长,经济取得了较高的年度增幅;外交上,菲律宾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随着菲律宾高层独立自主呼声的高涨,菲律宾在大国平衡外交上已把以往倾向美国的重心进行有限调整.2011年,菲律宾将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发展学院于1975年公布了一套旨在测定国民福利或者生活质量的菲律宾社会指标系统。这套社会经济指标体系具有反映面广、同本国国情结合程度大、受伦理价值观影响强等特点。社会经济指标是测定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了解和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菲律宾社会经济指标体系,对从事菲律宾社会经济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说,当然是有帮助的,对从事东南亚或者亚洲国家社会经济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准备从指标体系的反映面、反映重点和层次结构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概况     
政府1972年9月23日以后,菲律宾国家元首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实施了军管法令。马科斯第二次连任(也是最后一次连任总统)的任期按理应该在1973年到期。菲律宾的宪法(目前已中止执行)是仿效美国宪法的,国家设有参议院(有二十四个议席)和众议院(有一百二十个议席)。菲律宾的两大政党是国民党(执政党)和自由党,它们在参议院  相似文献   

13.
菲华商联总会 ,1954年3月成立于马尼拉 ,初名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 ,1962年更名为菲华商联总会 ,简称商总。作为菲华全侨最高领导机构 ,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 ,商总对战后关系菲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华菲融合、中菲关系、华人经济及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华人社会与菲律宾社会的发展等都起到了重大影响①。近年来 ,随着华菲融合与中菲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它在菲华社会、菲律宾主流社会乃至中菲外交中的地位也更加引人瞩目 ②。然而 ,目前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才刚刚展开 ,已有的成果主要局限于对商总组织机构及功能的简单介绍 ,笔者将其列为研…  相似文献   

14.
外资政策一、概述菲律宾外资政策的基本思想在于保证菲律宾经济的独立,并希望通过有选择地引进有益的外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奖励投资法案》的第二条明文规定,鼓励外资遵从菲律宾经济民族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投资于能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菲律宾的宪法以及有关的法案也规定:(1)外资的投资应能促进菲律宾社会经济的发展,(2)外资不得取民族资本而代之,而只能作为民族资本的补充;(3)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应该诱导外资投资于那些能够遵从菲律宾社会经济开发计划从而促进实现经济开发计划目标的特定经济部门。外资投资所享受的优惠待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请参看第一图):  相似文献   

15.
这是菲律宾国家经济开发署(National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简称NEDA)编写的有关1981年菲律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公开报告书。全书从以下十八个方面概述1981年的菲律宾经济发展情况,是一部相当完善的菲律宾经济概况书:(1)概况;(2)宏观经济动向;(3)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4)金融信用来源;(5)国际收支和海外金融;(6)贸易;(7)农业与农业改革;(8)资源管理;(9)产业部门;(10)能源;(11)旅游;(12)社会基础设施;(13)教育与人才;(14)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经济发展态势: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菲律宾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前景进行了一些探讨。由于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经济发展前景与菲律宾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文中也对菲律宾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14年菲律宾政治社会基本稳定,但存在着政府与反政府武装、政府与阿布沙耶夫组织的斗争。由于公共开支上升、油气下跌等原因,2014年菲律宾经济继2013年之后再次下滑,从7.2%降至6.1%。外交上,明显倒向美日,并拉拢东盟其他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对抗中国。展望2015年,菲律宾经济将仍然增长乏力,外交上大抵走倚重美日的老路,在南海问题上对抗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一、产生和发展的概况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加工区首先是在亚洲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65年我国台湾省所设立的高雄出口加工区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高雄出口加工区很快取得了成效。在高雄出口加工区成效的推动下,南朝鲜也于1970年设立了马山出口加工区,菲律宾于1972年设立了巴丹出口加工区。就东盟地区看,菲律宾在1972年设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巴丹出口加工区)之后,又于1979年分别设立了第二个出口加工区(马克坦出口加工区)和第三个出口加工区(碧瑶市出口加工区),目前还在营建甲米地出口加工区和达沃市出口加工区。马来西亚于1971年在槟榔屿岛的峇六拜设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2年又分别在槟榔屿岛对岸的半岛上的北海港和接叨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是一个农业国家,七十年代末期,农村人口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1980年底,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为905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0.1%。菲律宾有可耕地1,400多万公顷,到1978年已耕地约为1,200万公顷,约占可耕地面积的86%。战后以来,由于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国民经济,改造经济结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以1972年固定价格计算,农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46年的44.3%降为1981年的25.6%,同  相似文献   

20.
[概述]1983年对菲律宾经济来说,是危机深重的一年。上半年,菲律宾政府针对1982年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逆差激增,财政赤字庞大,债台高筑,经济状况显著恶化等问题,采取了紧缩政策,抑制信贷和外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削减预算赤字,提高各种税收,实行比索贬值,停建出口加工区,推迟耗资达60亿美元的11项大型工业项目中的五项工程的建设等,以图改善经济状况,但收效仍不显著。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02.23亿比索(以1972年固定价格计算),比1982年同期增长3.0%。下半年,由于反对派领袖阿基诺8月21日被害,菲律宾政局日益动荡,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大量资金外逃(据世界银行估计,外流的资金可能高达25—30亿美元),国际收支赤字骤增(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