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铁声 《群众》2008,(11):40-40
改革开放30年是江阴文化事业尤其是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向全面繁荣的30年。江阴的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服务模式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由简陋到繁荣、由区域文化到城乡互动、全面开花的发展轨迹。我作为一名老文化工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志 《小康》2007,(11):78-79
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达小康后干什么?这是我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达地区应思考的问题。 2005年底江阴率先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后,江阴市委市政府再一次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智慧,开全国之先河,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新构想,以独特的民本视野,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确立了“幸福江阴”建设的新定位,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诠释着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寻求着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的新突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由富裕江阴到幸福江阴的转型和跨越。 为了让幸福可感受、可衡量、可考核,江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首次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幸福江阴如何幸福,如何测量。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等党政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专家在论坛上对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江纪 《现代领导》2006,(3):18-19
“黄田港口水连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作为江海门户的江阴,自盛唐起就已是港埠重镇。进入21世纪,江阴以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拥有全国百分之一上市公司、二百五十分之一GDP的豪迈,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颗璀璨明珠。2005年,江阴人发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经济发展更是亮点频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出了累累硕果:在第五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三连冠。  相似文献   

4.
近日,江苏省江阴市委统战部组织开展了“江阴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演讲比赛和“看江阴巨变”系列活动,得到了各镇、街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统战干部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5.
徐冬青 《群众》2009,(5):70-71
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省委提出“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简称“两保两促”)的要求,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的独特作用,夯实支撑点,找准切入点,强化统筹点,为又好又快走科学发展之路、推进幸福江阴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导、舆论支持和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江阴市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也由此催生了一批以华西村、三房巷、阳光集团、澄星集团、新源科技等为代表的规模型非江苏省公有制企业。至2010年,江阴已有1620多家规模型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近900亿元。从业人员近53万,民营经济实现税收近115亿元,成为了江阴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我们重视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积极发挥商会独特优势和作用,服务引导江阴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包永辉 《半月谈》2004,(13):48-50
被称为江苏省“四小龙”的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4个市,曾是“苏南模式”的主要代表,对集体经济有着特殊的感情,伴随着旧有模式的打破,虽然这几个地方文化相似,地缘相近,但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江祖 《现代领导》2007,(9):18-19
活力是经济的生命。从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到拥有令人称道的规模经济、名扬全国的“江阴板块”.再到先人一拍的沿江开发、首开先河的跨江联动、快速崛起的临港新城……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活力四射一直伴随着江阴经济发展.成为江阴经济鲜明的烙印。可以预见,未来的长江三角洲会崛起一座让人羡慕的城市——至2010年,江阴人均GDP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意味着江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届时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约等于2005年的葡萄牙。  相似文献   

9.
江阴,有着悠久的商贸传统,早在一千年前,北宋王安石目睹江阴水运发达,贸易繁忙的盛景,曾赋下了“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情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江阴机关事务管理局切实把物业管理当作精品工程来抓,在夯实基础、规范行为、提升层次上下功夫,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实施了企业化运作、层次化管理、标准化监管的运行机制,物业管理由传统型、粗放型向集约化、科技型转变,机关大楼成为江阴首家“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被誉为全市公众物业的样板,实现了干有作为、内有口碑、外有品牌。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04,(1):11-13
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对外经济开放区,地处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的几何中心,北枕长江,南临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里左右。江阴已有7000年历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历史上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在江阴黄田港留下了著名的诗篇:“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江阴人杰地灵,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就出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江祖 《现代领导》2008,(9):12-13
江尾海头、黄田港口,改革开放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新农村建设的广阔绿野,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66000余名共产党员、119万江阴人民,在988平方公里土地上正拨动和谐发展的“光明曲”,开启幸福江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黄金衔  岳政  陈剑 《人民公安》2011,(10):34-35
"驻地开展‘幸福江阴'建设,我们边检站不能特殊,也要与地方同频同振."这是江苏江阴边防检查站吴龙海政委在党委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议题.之所以提这个议题,是因为最近的三年时间里,随着机关搬迁、中队营房和水兵之家建成,官兵的办公室变宽敞了、生活条件变好了,可问卷调查的结果却大出意料,官兵的幸福指数不升反降,63...  相似文献   

14.
江祖 《现代领导》2008,(3):18-19
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灵魂,是组织工作的活力所在。2007年,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委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的目标,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组织工作整体推进、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江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江阴市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目标。以民为本。大力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工程.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优化设施、凸显亮点、创新机制、繁荣文化.使人人共建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国百强县”排头兵,江阴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缩影。73035部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充分利用“幸福江阴”改革发展辉煌成就,紧贴官兵思想实际,全方位、全角度看驻地巨变,思致富根源,形象直观感悟,强化理性认知,坚定了广大官兵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激发了他们奋发有为履职尽责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唐灏 《黄埔》2009,(3):38-41
1949年4月21日夜,江阴要塞国民党守军经过中共华中工委领导的地下特别党员唐秉琳、唐秉煜等人的长期策反工作,终于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成功地举行了起义,迫使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将军顺应形势,停止抵抗。此举使人民解放军在东线顺利地渡过长江,并迅速占领苏州、无锡,切断沪宁铁路和宁杭干线,为聚歼宁沪杭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志  茧子  张志 《小康》2007,(11)
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达小康后干什么?这是我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达地区应思考的问题。2005年底江阴率先达到江苏省全面小康指标后,江阴市委市政府再一次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智慧,开全国之先河,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新构想,以独特的民本视野,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确立了"幸福江阴"建设的新定位,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诠释着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寻求着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的新突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由富裕江阴到幸福江阴的转型和跨越。为了让幸福可感受、可衡量、可考核,江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首次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幸福江阴如何幸福,如何测量,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等党政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专家在论坛上对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1,(7):49-50
“十一五”是江阴高新区从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的五年,是由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江阴高新区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确立起“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的总体目标,把科技创新列为战略核心,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发展为方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五年的努力,江阴高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并率先实现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范荣 《现代领导》2010,(12):22-23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坚持把民主促进民生作为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把民主与民生作为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建立民主促进民生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以民主促进民生、以民生巩固民主。以民主的方式、民主的程序、民主的力量来解决民生的难题。幸福江阴建设成果普惠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