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核是“自由”;维护“自由”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法律制度分别是“正义原则”和“权力制衡”;按照西方的“正义原则”和“权力制衡”理念认识中国的崛起,中国将对现存国际机制造成威胁;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根本方法是,中西方相互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乃至吸收对方的具有积极因素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曾凡远 《前沿》2006,(2):227-230
古代中国长期迷醉于"华夏中心"的骄傲之中,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不屑一顾.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人上了切肤之痛的悲壮一课,国人开始反思"华夷之辨",取向"师夷长技",中国人的西方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雷 《人民论坛》2020,(17):114-115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利用自身舆论优势,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标签化",将疫情"政治化",以各种方式抹黑、甩锅中国。一些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奉行"双重标准",美国大选大打"中国牌",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等,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效把握国际舆论传播规律,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意识,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唐新华 《人民论坛》2011,(12):172-173
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前文化现状反思的必然,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前文化现状反思的必然,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一股"现代化而不西方化"的文化保守主义浪潮迅猛发展,导致了相对普遍的传统文化复兴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面对着各种不同源流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合理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各种优秀成果,才能圆满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琼 《求索》2012,(3):59-61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人的现代性视为人的全面整体的发展,表现为人对自然取之有度;人对社会的奉献付出;人与他人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克己自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始终从文化层面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作为现代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即人的现代性;反之,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单纯模仿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来思考人的现代性问题,审视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进而确立自己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韦立勋 《当代广西》2014,(24):50-50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追求视觉快感的电视、网络文化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民间文化渐行渐远。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河池市金城江区把民间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成功推出下洛"扁担文化旅游节",并以其为平台和契机,全面弘扬扁担文化这一民间特色文化精髓。一、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辜鸿铭是一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许多西方国家游历,西方文化滥熟于胸,后来却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中国传统纲常著名。民国都十年了,他还留着辫子,穿着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课,这就使他的“遗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11.
由于政治,文化等原因,西方媒体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中国以及海外华人媒体虽然进行了坚定的回击,但是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媒体尚未被西方受众广泛接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受众方入手。可以从中西方文化上的"相同"与"不同"入手,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利用民间多种交流平台增强西方受众对中国的理解,削弱其成见,进而使得西方媒体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中国的敌意。  相似文献   

12.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沈跃龙 《传承》2013,(4):88+90
文化保守主义就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维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反对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的照抄照搬西方模式,但固执于"中体西用",不承认文化有"质变""飞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当时要求学习西方现代化,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但更要超越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15.
于文俊 《理论月刊》2003,(9):117-119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重视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网络管理、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和主要内容。要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指导地位,抓好主流文化建设,允许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存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先秦哲学家列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后来就出现了一句俗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中国人对人类认知规律的一种理解,不过它可能更适合于同一个文化圈内的人们,而不太适合不同的民族。当今世界民族众多,林林总总,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  相似文献   

18.
西方超级媒体主导、控制了全球的传播格局,这既不利于世界正确地解读中国,也不利于中国正确地解读世界。误读与被误读造成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碰撞。要改变不对称的东西方文化传播格局,中国需要提升软实力以谋求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和平崛起。而对于文化传播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及构建中国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探讨不能长期停留在自发状态,中国传媒应积极推动文化传播理论系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李俊兰 《人民论坛》2015,(8):195-197
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基础,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不断碰撞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一是礼治与法治的交融,二是科举与选举的交融,三是五权分立,四是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交融,五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