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未来的外交事业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规划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陈恩智 《重庆行政》2020,(1):102-103
中国梦的提出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上。从基础、动力、路径选择三个层面探究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对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一、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深刻体现出文化自信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其所承载的深沉、持久的力量是中国梦形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小鹏 《前沿》2013,(20):41-42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根”;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民生为基”.民生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和最好诠释,以“民生为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四个自信"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面对当前新的发展机遇,要坚守"四个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要在明确"四个自信"与中国梦提出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及关系,探索"四个自信"对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蕴含着三大哲学理念:信念、理想、目标。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凝心聚力,源自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梦是理想的追求,具有民族心理的高度认同感,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中国梦是实践目标,凝聚着国家、民族、人民三个层面上的价值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设计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引起的阵阵掌声,体现执著的信任,体现坚定的支持,体现着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共同愿望,体现着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清醒头脑和旺盛斗志,也体现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民主新路,提出要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兴国之魂”的伟大工程指明了航向.  相似文献   

7.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萌生了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明确路径在当下中国具备了丰富的价值基础.在价值观视域下,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自信概括有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为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价值自信;第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自信;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自信.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交新思维:从“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兵 《湖北社会科学》2005,3(10):101-10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提出的应对措施,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外交体现出重“韬光养晦”轻“有所作为”的特点。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外交应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大力推进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9.
徐盼龙  吴江 《前沿》2013,(16):11-13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而与这一思想联系密切、内在一致的中国梦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民生梦,它内涵科学,注重人民内心诉求的表达、大小梦想的凝聚、现实生活的改善与成功成才的实现。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梦是特色之梦,积极影响积各国人民,根本体现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上海支部生活》2014,(3):54-54
中国有“中国梦”,印度也有“印度梦”。近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加力在(《环球》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印度梦”。文章指出,印度独立前夕,后来成为开国总理的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如今,印度战略界关于国家定位的讨论更为热烈——至少要“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力争“加入国际社会的管理层”、“坐进国际社会的贵宾席”。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诸如“中国梦”等“中国X”造词模式的概念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讨论.文章对“中国X”概念进行了分类解读,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以“中国梦”为核心,从基础、路径、动力、来源、传播、目标等层面形成有机框架,这对于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从强调社会主义到挖掘“中国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将党的理论创新置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关联;通过巧妙的意识形态与突出“中国性”,体现世界眼光,有效应对文化霸权等.  相似文献   

12.
党课参考     
《上海支部生活》2020,(2):32-33
我国制度优势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君如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四个自信”是一种科学的自信。这种科学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自信。13个方面显著优势,深刻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成功实践,获得世界舆论的广泛支持,被誉为“最富天才的创造”.邓小平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它具有中国的特色,体现着中国的风格,洋溢着中国的气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传毅 《求索》2014,(9):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系列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领航中国的大胸怀、大战略、大智慧.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一”,即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目标: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个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四个保障”:政治保障即密切党群关系和惩治腐败;法治保障即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思想保障即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国际环境保障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在科学的方法论前提下,对作为主体实践的“理论先导”的自觉和自信,对由主体实践孕育而成的“理论抽象”的自觉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实践体现,是增强实践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钱箭星 《中国发展》2010,10(1):13-17
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该文指出,中国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水安全、土地安全、生物物种安全和气候安全领域。政府必须把确保环境安全上升为国家意志,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积极推进国际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17.
对于当代中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全体人民精神面貌的体现,是维护国内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内在力量,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大国形象、丰富人类价值追求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达成了共识,又超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和焦虑,我们必须秉持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积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清楚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价值真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分量,展现中国价值的真正魅力和认同度。  相似文献   

18.
李金 《人民论坛》2013,(11):137-139
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成为了这个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其核心所在.在当今“全球化”、“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下,要牢牢抓住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契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胜.  相似文献   

19.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何以能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它是源于对本国文化的"根"与"魂"的高度认同,源自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相随。回望几千年文明史,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积极应对各种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