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杞忧”碎语李镛徽一『杞忧』者,『杞人忧天』之简言,典出于《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唐代诗仙李太白《梁甫吟》诗云:『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清代诗论家赵翼《冬暖》诗亦云:『阴阳调燮何关汝,偏是书生易杞忧。』...  相似文献   

2.
<正>"杞人忧天"的故事出自《列子·天瑞》。原文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自己没处躲藏,所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把这件事当作笑话来看。唐代李白在《梁甫吟》中说:"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清代邵长蘅在《守城行纪时事也》中讲:"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那些杞国的人,怎么就那么傻呢?天会掉下  相似文献   

3.
感悟忧乐     
一般地说,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天性,有谁愿意整天陷入忧思之中呢?然而,辩证法的原理却告诉人们,如果你不懂得“忧”,就不会有长久的“乐”,这也是历史的规律。有鉴于此,古今有识之士尢不重视“忧”——忧国忧民,忧时忧己。忧乐意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渊源至深。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无不体现出深深的忧乐意识。因此,从  相似文献   

4.
说“忧”     
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以说多种多样,喜、怒、哀、乐,憎。恼、爱、忧,每一种感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就拿“忧”来说吧,它在字义上无非是忧虑、担心的意思,但深究起来,也有不少值得回味和探讨的地方。大千世界,“忧”时刻伴随着芸芸众生。孔子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表明“忧”在时间跨度上具有连续性;曹操对“忧”的体会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忧”从内心产生,具有客观性,并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抗拒得了的。不同阶层的人,其所“忧”的内容千差万别。自古以来,忠臣良相忧的是国家社稷,人民疾…  相似文献   

5.
良知的“本体”说本身的成立还要以对人的前提预设为前提。在阳明那里,这 “天理”与“人欲”有作为“前提”讨论的必要:一个是逻辑前提,称为“天理在前”,一个是“事实前提”,称为“人欲在先”。 天理与人欲之所以对立,是它们背后的公与私对立。天理与人欲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用一个“忧”来作具体体认。“忧”可以说是内圣外王的理论的现实关怀的极佳体现。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周旬 《当代党员》2009,(6):66-67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孟子的思想留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和借鉴。 孟子言:“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民,用今天的话说,即关注民生。纵观历史,“忧民”一直是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的为官之本。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穷年忧黎元”的杜甫,从“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于谦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的郑板桥,无不以民忧为忧。当今,我们党员干部更当胸怀天下、情系苍生,“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  相似文献   

8.
西尧 《奋斗》2010,(2):62-63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树立忧患意识的箴言和警句。人世间,堪为忧患之事甚多,如忧国忧民、忧地位忧前程、忧生计忧安康等。近读《礼记》,发现还有一种“忧学”的思想使人感到寓意深长.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9.
群众对反腐败有“四忧六盼”最近,笔者对反腐败工作进行了多层次的广泛调查,群众有“四忧六盼”:一优“刮阵风”。群众认为,反腐败不仅要真抓实干,而且要常抓不懈。但有些地方对反腐败信心不足,工作缺乏力度,一旦出现厌战松劲情绪,就会给不法分予以可乘之机。二忧...  相似文献   

10.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1):49-53
2.忧君。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在朝在野都不忘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就是忧国。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 “基”、 “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  相似文献   

12.
陈鲁民 《前线》2021,(3):92-92
明代官员、著名学者崔铣,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明史·崔铣传》说他“言动皆有则”。其“言”很多,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六然训》,其训云:“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平心而论,无论为官为民,谁要能完全做到这“六然”,那就是圣贤级人物了。虽然这“六然”不大可能条条具备,却可当作一个努力方向,久久为功,也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3.
“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既无深奥的道理,亦非过高的要求,乃是一个革命者起码的觉悟和应有的品德。党中央也三令五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浮夸风。然而,有些同志就是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报喜不报忧,甚至瞒真忧而报假喜。广大群众对此是很反感的。  相似文献   

14.
韩星 《前线》2013,(10):89-90
忧患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从周初忧位、忧君,到孔孟的忧道、忧民、忧天下,再到唐宋的治不忘乱、心忧天下,忧患意识充溢整个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个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过程。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行使权力的内涵也不同。但是不管在哪个时期,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时引用的一句古训。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共产党人情感的最高体现就是对老百姓的赤子深情。当年,毛泽东听到灾区人民受苦受难…  相似文献   

16.
李元明:1918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随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红军连长。后任军委炮兵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3年离职休养。1983年,李元明将军从原军委炮兵领导岗位上离休了,这时,他65岁。以后的路怎么走?他苦闷过,也彷徨过,最终他决心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开始新的征程……忧“君”亦忧民宋代诗人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将军说,我现在既没有居庙堂之高,也没有处江湖之远,但既忧“君”,又忧民。先说忧“君”。李将军虽然不在位了…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是一位有“终身之忧”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他的忧患意识主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换。转换后,他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国家的经济贫穷、科教落后和国防建设薄弱的忧国意识;忧人民的生活改善缓慢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忧民意识;忧执政党的建设本领不过硬、思想僵化和人才匮乏的忧党意识。其鲜明的特征就是:忧患与图强的统一;忧患与改革的统一;忧中国与忧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忧党为我党历届领导集体所关注。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小平同志指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江泽民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条件下党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提出:“大家要忧党忧国啊!”江泽民忧党意识对于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忧道不忧贫     
在我国传统中,有些闪光的思想,至今仍对人们有所启发。譬如“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古以来就被廉吏所信奉。据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诸国贵族言论的《国语》说,晋国的正卿韩宣子因自己财富不多而愁肠百结,害了“忧贫”病。正当韩宣子害“忧贫”病的时候,晋国的大夫叔...  相似文献   

20.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知者易,行者难。一年的时间匆匆过去,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如何抓好党建工作带领群众致富?2009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上下齐心建设基层战斗堡垒,让全州的党建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