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承》2006,(4):67-67
[早请示、晚汇报]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或工作、学习前集体站在毛主席像前,先三鞠躬,手握《毛主席语录》贴着心窝,再呼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边喊边把《毛主席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藏书。我的书房四面墙壁都是书橱。这是我最为自豪的财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恒久。书房对于我不亚于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那是收藏知识的宝库,是缔造思想的摇篮。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相似文献   

3.
罗云羽 《今日浙江》2012,(16):43-43
认真,字典上解释:态度严肃,一丝不苟。通俗的理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说“认真”,名人名言无数,最经典的还是毛主席说的那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大事小事,要想做得成,莫不需要认真。  相似文献   

4.
我有套房子出租给了别人。眼见租期已满,面对千疮百孔的墙壁,我决定对它进行粉刷。由于没什么熟悉的装修界朋友,索性随便在信箱里找来一张小卡片,按照上面的电话拨了过去,并跟对方约了见面的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Z1)
【早请示、晚汇报】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或工作、学习前集体站在毛主席像前,先三鞠躬,手握《毛主席语录》贴着心窝,再呼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边喊边把《毛主席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然后,由领队人领念几段毛主席语录,再讲当天准备做什么事  相似文献   

6.
徐永辉 《今日浙江》2009,(18):38-39
阿金的茅草屋 1950年初秋,我刚进浙江日报社工作时,社长陈冰交给我一台折叠式的老照相机,要我去农村采访。 那天,我到了余杭县乔司镇,见到供销社门前热闹非凡,农民卖掉络麻后,争着买毛主席像。我看到有个农民,一次买了四张彩色的毛主席画像。我凑到他身边,问道:“你买了好几张毛主席像?”“是啊!”他大声同答:“毛主席来了,我们农民分到了田和地。看,今年又是大丰收。”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06,(5):31-31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设有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  相似文献   

8.
史海一勺     
《乡音》2011,(5):48
谁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了"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相似文献   

9.
春雨潇潇──一个女县长的自述苏茵(续上期)严重困难的考验1959年3、4月,贯彻郑州会议精神和毛主席给省以下六级干部写的一篇(党内通讯)。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就生产、节约。机械化。讲真话等问题作了指示。指出“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制止...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早就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这个东西,很抽象,也很内在,似乎有些琢磨不定。但它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体。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追求卓越,这些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心灵元素,固然需要大力推崇和提倡,但是,如果把精神塑造仅仅局限在其扩张、激发、弘扬这一侧面,而忽略了其收敛、恬静、沉思、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陈泽同与毛泽东周世钊的一段往事追记陈淞我的父亲陈泽同,于1898年生,1989年逝世,湖南长沙人。父亲生前是一名高级建筑工程师。1919年,父亲11岁,在长沙市修业小学读高小。这一年,毛主席与他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先生同在修业小学任教,毛主席教历...  相似文献   

12.
《北京观察》2009,(10):19-19
1949年8月13日下午,毛主席亲临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会场。当时,毛主席穿着灰布制服,戴帽,稳步而慈祥地走进会场。全场代表们用“毛主席万岁”的欢呼,欢迎毛主席的到来。毛主席走上主席台,向全场代表们答礼,这时欢呼声更热烈了,毛主席曾3次高举着巨掌致意,又连次和代表们一起鼓掌,欢呼声好久好久才告中止。  相似文献   

13.
《北京观察》2009,(11):19-19
1949年8月13日下午,毛主席亲临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会场。当时,毛主席穿着灰布制服,戴帽,稳步而慈祥地走进会场。全场代表们用“毛主席万岁”的欢呼,欢迎毛主席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0,(7):19-19
重庆之行已经是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活动的第七次活动。自2004年开始,从革命圣地延安到革命摇篮井冈山,从广西的百色到贵州的遵义,从新四军军部云岭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每次活动,每到一地,他们寻访革命遗址,纪念革命先烈,在各种红色遗址面前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参观当地的重点项目,切身感受当地改革开放的成绩。每一次活动,组织者还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琼 《世纪行》2014,(10):43-43
<正>洪委员名叫洪元方,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政协委员,今年51岁,中等个子,干练不失亲切。樟村坪镇东北部的偏僻山村——栗林河村,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洪委员。洪委员来到村民们身边是从2013年4月开始的。在村委会大楼前的墙壁上,洪委员挂了一个带锁的箱子,箱面三排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社情民意收集箱、驻村政协委员、电话1500××××100。  相似文献   

16.
1950年我调到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从副中队长、中队长到副大队长……整整27年,尤其最后10年,我没有离开毛主席一步。我的具体工作是:带好毛主席身边的警卫中队,在毛主席住地值班,随毛主席巡视。我遇到许多困难,不时有某种委曲或种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九一三”事件。  相似文献   

17.
山东邹平-中“谈话死”事件一传过来,虽说司法结论尚待公布,却巴听到几位教师朋友的担忧了:“我们当老师的批评权,又该缩小啦。”不知那名学子死前是否遭遇体罚,至少是受到老师批评了。如今,因批评学生惹出的恶性事件。可谓接二连三,原因也复杂不一。看看媒体报道,有“14岁神童看课外书遭老师批评后跳池塘自杀”,  相似文献   

18.
孙琳 《协商论坛》2010,(11):56-57
近日,开国少将、中央警卫团首任团长张耀祠同志在南昌逝世,享年95岁。 人说张耀祠将军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保卫毛主席40年。77年前,他的第一班岗就站在了毛主席的门口,从此他的一生,再也无法与毛主席分开。张耀祠晚年将一些往事写成了回忆录,记述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更多人从中了解到毛主席一生鲜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片段。  相似文献   

19.
古月 《研究与交流》2003,(1):10-11,14
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谈到自己为何能当选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时说:“我真诚地而不是故作谦虚地讲,我绝不是最优秀的校长,也不是最优秀的科学家,比我强的人多的是,但有一点,我被人家认识和理解了。”“由于我当了复旦大学的校长,教育部就会给我机会,1996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会议,由于我参会前做了最充分的准备,结果入选执行理事会,这又让我有机会参加多次国际会议,使国外校长有机会认识我。1998年我又去英国参加21世纪大学校长会议,之后我又与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20.
来到南京中山陵,会不由自主地心生肃穆,这里是孙中山的长眠之地。 在灵堂,一位老者在瞻仰完先生的灵柩后,弯腰深深鞠了一躬,抬头时眼中泛着泪光;一对年轻的情侣流连在篆有先生手抄的《建国大纲》的大厅墙壁前,你一句我一句地轻声诵读……此情此景无法不使人动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