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性犯罪被害人保持沉默,不利于案件侦破,探讨性犯罪被害人沉默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她们的沉默,为破案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性犯罪被害人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犯罪被害人,是指在性犯罪中遭受不法侵害的人.由于在性犯罪构成上,主要以女性为被侵害对象,一般无男性遭受性侵害者,所以,本文所说的性犯罪被害人,仅指女性.  相似文献   

3.
性犯罪的情景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犯罪如何界定 ,性犯罪的情景因素有哪些 ,怎样预防性犯罪 ,是分析性犯罪的情景因素的三个方面。应以被害人为本位提出性犯罪的情景预防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性犯罪案件中办案人员对未成年被害人存在多次询问、问题设置不当、缺少必要心理疏导等问题,对此情况如不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修复,则会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产生二次伤害。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儿童心理学、法律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设计一套适合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特点、可操作性较强的询问模式,能够帮助未成年被害人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5.
西方一位犯罪学家曾对性犯罪的危害这样说过:“不象寻常的抢劫,性犯罪从牺牲者那夺去的是一些特别隐密并且是无可替代的东西,它不光是掠夺了一位女性的身体,而且蹂躏了她的灵魂。”作为性犯罪之典型表现的强奸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灾难实在是准以形容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被害人在遭到强奸之后守口如瓶,隐匿  相似文献   

6.
盗窃犯罪被害问题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窃犯罪始终是最主要的侵财性犯罪,抑制盗窃犯罪需重视盗窃被害问题。盗窃被害人男性青壮年流动人口较多,白天被盗多,被盗者具有疏忽等特征。减少盗窃被害需要多策并举,普及和推广被害人研究成果,加强针对性预警,减少被害人的疏忽性,加大查处力度,提高盗窃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7.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寻找预防之策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影响个体实施反社会性犯罪的因素有:犯罪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犯罪空间因素以及犯罪行为方式和工具。预防此类犯罪应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其中宏观预防包括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微观预防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境遇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区法院2004年-2007年上半年间审理的故意伤害等七类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犯罪中被害人境遇的调研,系统分析了刑事被害人的艰难处境.发现有以下特点:暴力性犯罪多发,人身损害案件逐年攀升;民事司法救济不足,"空调白判"现象普遍;被告人赔偿能力弱,以罚代赔倾向明显;被害人负担能力差,亟待经济赔偿或补偿;相关救助制度缺位,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社会面的治安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面与市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治安状况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安全感。当前,影响社会面治安的主要因素是某些多发性犯罪,而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困难很大。公安机关应当转变思路,通过消除犯罪所需的时空条件和被害人条件来减少犯罪实施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和消除犯罪,实现社会面治安的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盗窃电动自行车犯罪是近年来最常见和多发性盗窃犯罪,为当前防控侵财性犯罪的重点、难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该类型犯罪的高发有社会防范薄弱的因素,也有潜在被害人(群众)过错方面的因素。提升盗窃电动自行车犯罪防控成效应加强被害预防,重点是减少被害人过错、强化被害防范意识和完善停车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11.
尽管国内学者对沉默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主要是从内涵挖掘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缺少从外延方面的类型化探索。沉默权从不同标准出发主要可以分为绝对的沉默权和相对的沉默权、行为意义上的沉默权和结果意义上的沉默权、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显性的沉默权和隐性的沉默权以及审讯沉默权和审判沉默权。我国事实上已经确立了结果意义上的、默示的、隐性的、相对的沉默权制度,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引进行为意义上的、明示的、显性的审讯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从不同标准出发主要可以分为绝对的沉默权和相对的沉默权、行为意义上的沉默权和结果意义上的沉默权、明示的沉默权和默示的沉默权、显性和沉默权和隐性的沉默权以及审讯沉默权和审判沉默权。我国事实上已经确立了结果意义上的、默示的、隐性的、相对的沉默权制度。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引进行为意义上的、明示的、显性的审讯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为基调,考察沉默权的历史发展及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实践设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操作方案.强调沉默权是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的产物,并基于此将沉默权定义为刑事司法程序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是一个国家诉讼民主、文明程度的标志。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把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的保障之一。为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 ,要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制定鼓励陈述的措施 ,建立非自愿陈述的排除规则 ,建立特定案件沉默权例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沉默权在产生运用过程中曾引起很大争论,当前许多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对沉默权做出相应限制。沉默权不是保障人权、拒绝强迫自证其罪和无罪推定的必然要求与合理延伸,更不是杜绝刑讯逼供的最佳武器。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的替代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的取舍去留 ,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不一。笔者从分析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缺陷出发 ,以当前我国犯罪率高、破案率低 ;主民观念、权利意识淡薄等法制现状为客观依据 ,拟提出相对合理的替代制度来实现沉默权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 ,即被追诉者享有的、对追诉者的讯问缄口不语的权利。我国法中虽有排除非法人证的规定 ,并没有真正否定非法口供的证据能力。我国政府既然参加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就应当在国内立法、司法中贯彻沉默权制度 ,构建自己的沉默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沉默权的程序保障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权保障以及人类司法走向文明、民主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已成为必然。由于沉默权直接威胁到“公权力”的实施,因而极易受到司法人员的侵犯。因此,对沉默权的程序保障应当与确立沉默权制度本身一样重要。本文从现有国外立法入手,借鉴国外经验,认为应当在我国确立“告知规则、放弃规则、排除规则以及律师参与规则”以确保沉默权真正成为嫌疑人、被告人“行为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制度,经历了十余载的争论后渐渐地趋于了平静。争论并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沉默权制度建立与否尚未尘埃落定。首先从我国的诉讼模式、司法理念、刑事政策以及现实国情简要分析了未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原因。进而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考察研究该制度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最后简要探讨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建立一套功效等同于沉默权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与西方国家的沉默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默权与应当如实回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目前不应明确规定沉默权,但应承认沉默权状态的存在,待条件成熟时应确立沉默权制度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