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小敏 《法制与社会》2013,(26):216-2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更是在文化战略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未能全面展开甚至无法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活的单一性、暴力性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村委会,这个对于农村地区各项建设至关重要的组织,面对诸多困境,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村委会职能的探讨和在目前国情下其应承担的责任及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而中部地区的经济资源环境状况要求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发展道路.作者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做了简要分折,在此基础上提出T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治理的思者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于清代回疆社会的婚姻法,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婚俗不同于内地的特点,既强调王朝婚姻法律精神的普适性,同时又注意照顾边疆少数民族婚姻的历史和特点,采取有别于内地婚姻制度的做法,对于前朝是一个历史进步,对于后代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叶松林 《法制与社会》2014,(10):214-215
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关乎由此身份给成员们带来的相关直接土地权益的获取,特别是在城镇化高速进展的今天,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农村土体征收利益分配就直接依赖于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民族地区社会土壤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在城镇化时期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土壤、国家相关法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相关法理确认原则和确认方式,对民族地区的农村集体资格的确认与管理做出了相关法社会学的探讨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具有巨大的聚合辐射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但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现象,造成周边资源与环境巨大压力,导致城镇化率虚高、建设布局在空间上失控。因此,应把握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度",制定好农村城镇化的科学规划,建设好农村城镇化的配套措施,才能引导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裕娇 《法制与社会》2011,(12):221-22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于缓解地域差异、不同层次群体间差距,增进民族团结与繁荣都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乃是凤毛麟角。本文将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陆荣清 《法制与社会》2011,(27):154-155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市场经济良好运行和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其基本功能是国家从经济的角度对社会公民的生活提供安全性保护。本文试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养老现状和医疗现状等角度,围绕如何完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论题,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阐述了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对民族地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目次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法治化概述二、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法治化的现状——以重庆市为例三、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法治化的思考当前,我国正处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城镇化规划,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多更好地惠及城乡居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已被纳入检验城镇化建设成果的参照依据范围;〔2〕与此同时,各地城镇化发  相似文献   

9.
张莉 《法制与社会》2016,(6):211-212
农村治安环境的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农民的思想、生活,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好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各种治安问题。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始终如一的是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中之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刘萍 《法制与社会》2010,(22):226-227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其少数名族群众主要分布在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变得不可持续,这对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而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的贵州省来说,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巩固和完善贵州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是完善贵州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贵州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构建和完善贵州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犯,这样严重损害了农民切身利益。其实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城镇化与农村建设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全民所有制土地与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之间的关系。本文希望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的调整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实现,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体现社会进步文明。  相似文献   

12.
四分院作为全市检察系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特点,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结合检察职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创新载体,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展以来,本土资源说与移植说分庭抗礼,而在本土资源说中,少数民族习惯法无疑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学者们对各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整理研究后却发现,少数民族习惯法由于缺失现代法治的重要基础,而不能简单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直接渊源,相对于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的法治现代化来说,它们呈现出突然的断裂状态。而现代法治在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统一实施中,具体的运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时,却显得有些难以掌控。于是,习惯法与现代法在这些地区冲突着交织并行。本文试图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为对象,从后现代主义法学解构的角度剖析习惯法的断裂及国家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失范,进而重构两者通过良性对话后的衔接,以期能加强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原理分析,工业化中期是人口向城镇聚集,工业高速发展,产业换代升级,农业、农村和农民进入快速裂变的阶段。然而,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在落后的传统农业基础上起步的,这使得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非常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非农化的伟大战略转变,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中旬,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论坛在罗城县召开。会议以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为主题,内容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检察机关如何更好地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怎样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检察队伍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储备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实施旧城改造、新城拓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制度,是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提高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调控能力,缓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必然趋势,它缩小了城乡差距,带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理性对待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环境治理,树立农村环保法治理念,考察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之现状,深入分析农村环境法律保护的问题之所在,从而探究切合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即本文意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宏伟目标,教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我国民族地区人口众多,而文化程度、整体层次都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这种状况显然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大大缩小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还需要坚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与法治》2011,(7):46-47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统筹性。既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凋敝的乡村,萧索的小学,老旧的教室,白发苍苍的老师,几个脸被冻得通红的留守儿童……在城镇化过程中,作为"教育末端"的农村地区村级小学(下称村小)"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似乎成了大势所趋:生源大幅度减少,班额逐年萎缩,办学举步维艰,学校面临硬件、经费、师资和生源等多方面问题。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的同时,改善村小的教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更好适应城镇化和人口转移的趋势,也许才是未来之路。"教育末端"之困去年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10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