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声音     
《南风窗》2012,(26):16-16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昀。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3)
正我选择华人最热爱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纵观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及其人生脉络,能清晰地发现:作家的心灵固然决定着他的创作,而那些被创作出来并赋予了蓬勃生命的作品,同样会反过来对人的心灵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脚本的主角,而心理学家相信,这个脚本,亦即无意识中的人生计划雏形,早在我们生命最早期便已写就,如果没有特定因素的影响,它会推动着我们走向预定的结局。因此,心理学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图书馆奖得主、华裔作家哈金在接受南风窗特约记者河西的专访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段话:"我想讲一个普通士兵面对战争心灵挣扎的故事,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而并非集体经验。战俘作为失败者.他们的声音被无情地剥夺了。我意识到,《战废品》可能会给那些被遗忘的人带来一丝希望.使他们的声  相似文献   

4.
顾海兵 《南风窗》2011,(20):8-8
美国国家图书馆奖得主、华裔作家哈金在接受南风窗特约记者河西的专访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段话:"我想讲一个普通士兵面对战争心灵挣扎的故事,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而并非集体经验。战俘作为失败者.他们的声音被无情地剥夺了。我意识到,《战废品》可能会给那些被遗忘的人带来一丝希望.使他们的声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故事,其实我真希望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不幸这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很多细节不是一个普通记者可以了解的。除了人名以外,时间、地点、过程,我们尽可能做到真实。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不妨将它当作一个故事,就像我们这个时代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商界故事一样;而对于马上可以将其对号入座的圈里人,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教训,毕竟,上海人的下“海”梦还没有圆,我们希望这篇文章的发表或许能为这个项目带来起死回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突发奇想登广告 1993年6月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和袁一强、高立林在北京昌平一家安静的宾馆里碰头,开始“密谋”我们即将投入创作的作品,作品的题材主要是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 在这里,先讲了一天一夜的故事,并一一记在纸上,我们决定先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然后再改  相似文献   

7.
拒绝奴性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代,在我家附近,有个电线杆子上拴着一个大喇叭。常播放被现代人渐渐遗忘的《国际歌))。那年月在听这首歌之前,会先听到一个男人用相当亢奋的声音将这首歌的歌词朗诵一遍后,才能听到大合唱:唱得浑厚有力, 令人热血沸腾。那时的我,无论从灵魂上,还是肉体上,都有一种升华之感——我是多么的幸福啊!我是多么幸运啊! 生活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世界上有2/3的受苦人,我却是1/3的幸福人,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解放那世界上的受苦人……小时的我不知怎的,特别想加入红小兵,可是命运没有让我圆这个梦,原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伟大的.是因为人类曾拥有信念.拥有爱。人类是痛苦的.是因为人类要继续坚守这一信念.坚守这爱。在这个因利益争斗日益浑浊的世界.在由地狱通往天堂随时可能来临的荆棘与风暴中.也许真实的足迹、真诚的呼唤会被暂时掩埋.但我坚信: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倾听你讲的故事.活着就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13)
正《我的疯狂世纪》中文版第二部在最近终于出版,读者可以随着克里玛的第一人称视觉从1960年代的布拉格一直看到冷战结束,"地下作家"重返文坛。这一切尽管貌似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在克里玛的笔下却犹如一个小人物看尽了世间的闹剧,留下的只有沧桑和感慨。  相似文献   

10.
冯仑 《法制博览》2008,(14):18-18
钱心跟着人心走,有两个故事为证。“非典”时期我卖了一个公司的股权给一个私人企业,好几亿的项目。我和那个企业的老板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偷跑到杭州,住在另一个朋友开的酒店里。朋友也不敢说我们是北京的,反正不出去,吃的喝的都准备好。我就在那谈出让股权的事情。我和那个朋友商量说,我们太熟了,不好意思谈,不如先让下面的人谈,如果谈不拢我们俩再出面。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是应该有一点爱好的。写作与烹饪,是我的两个最爱。"说到爱好,蒋坤元表示,那是从18岁起,这两个爱好"就像一棵树种植在我的心田里"。蒋坤元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雨花》《青春》等,至今已出版散文集(诗集)《日子与笋》《我的渭塘》等18部,长篇小说《美人腿》《蛇岛》等7部。  相似文献   

12.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1)
元旦伊始,“城市故事热线”与她的读者一起迎来了喜气洋洋的新一年。去年10月,我曾经在“热线”中告诉读者,如果谁愿意与我们同行,请来信告诉我。几个星期里,几百封信函应约而来,在一个又一个深秋的黄昏里,我坐在办公桌前拆信,心中一片收获的喜悦和温暖。亲爱的朋友,收到我的贺年卡了吗?收到我的祝福了吗?你们的名字,已经被录入电脑,记进了我们的“热线档案”,在新的一年里,请您随时留意“城市故事”专栏,也请您随时留意您的信箱,我们将随时与您联系。为了丰富我们“城市故事热线”的内容,更详尽地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从今年1月号起,“热线”推出每月一个策划专题,为渴望帮助的读者解难答疑。这一期,我们的专题是:面对高考。针对冯江同学和许多中学生及其家长们面临高考的压力和困惑,我们编发了“高考‘状元’成功秘诀”一稿,希望能对有关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读者朋友,您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请来信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记不起是第几次看《长大》。从大学走到现在,起起落落的不同经历中,这本书曾无数次告诉我,就这样长大,就这样走下去。这是个白色世界里的成长回忆录,一群姑娘小伙子们,在二十来岁的金色年华中,演绎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故事里,有经历了三次高考终于考上理想医学院的"傻大个",有一个大大咧咧自认看清了整个世界的"聪明"女孩,有最最让人敬佩的、只顾救死扶伤的严师……  相似文献   

14.
小人物时代的来临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住过更高的楼房或者开过更快的汽车,而很可能是由于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互联网在新旧千年之交的时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还满是诞生时的泡沫与婴儿初啼般的不知所云,但它无疑将发育成未来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生存的一条主动脉。在一些科学幻想作品中,更为极端的预测是,它可能生长为机器统治人类的历史终结者。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所有有关互联网的词汇还都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不单全世界的资本家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油坊酒  相似文献   

15.
看了这题目,您也许会奇怪:“路”怎么能“走”人呢?有有搞错?那么就请您先听听我的故事吧! 有了人就有了路。人和路都集中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城市了。当初我还不会骑车时,天天走路。走路,这最平常的事,还能分对错?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我是“哪儿有空就往哪儿钻”。人行道若是被“走鬼”和乱停乱放的车辆占了,我就会一边骂一边走到自行车道里去。有时不小心被自行车撞了,我又会很自然地骂他们是“睁眼瞎”,“有眼无珠”。要是碰上绿灯过马路给那些右转弯的车碰着了,那我就更火:我走路又没挨着你,你惹我招我干嘛?  相似文献   

16.
一凡 《工会博览》2010,(16):31-32
作品广为人知,名字鲜为人晓的作家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但乌(乌定克)·白辛肯定是其中很让人既惋惜又,心碎的一位。 乌·白辛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赫哲族的作家,根据他的电影文学作品拍摄的同名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无论是当年为之倾倒的老观众,还是21世纪因为该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了解和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加起来的人数,在中国恐怕早已过了数亿。说乌·白辛的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几代人,绝不过分(这种影响至今还在继续),虽然从1920年至1966年,他多桀的命运只延续了46个年头……  相似文献   

17.
<正>更多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在改善,而别人的生活在恶化,也许这就是新闻记者长久以来偏好坏消息的结果。看看报纸或者看看新闻,你会觉得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坏。镜头里,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死亡、毁坏、绝望,越多这样的消息,媒体就越兴奋。一本丹麦新闻学教科书说:"好敞事通常都是坏消息。"偶尔(只是偶尔)我们也可以从新闻中看到一些正能量的关于"越变越好"的故事。这时媒体就会收获一种带着内疚的快慰。因此,我们通常会觉得世界比实际上更糟——尽管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正在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美国波士顿南城出版社的编辑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发生了如下的一段对话——编辑:“你认为你自己本质上是作家?社会批评家?还是未来学家?”托夫勒:“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说我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或‘未来学家’的这种概念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谈的。也可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丈夫,自豪的父亲,一个身长六尺的男子汉,一个飞行员,儿子,兄弟,电影观众,纳税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美国人。我的哪个方面适用于你的提问呢?这个问题又是在哪个具体时间里提出的呢?”编辑:“你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转眼间,本刊已二十周岁。一个人二十岁,或许刚开始品尝生活,一个刊物的二十岁,则或多或少有点感悟了。 再细小的工作,如果同一个伟大的事业发生了联系,从事这工作的人便会生出一种幸运感。本刊以社会主义的研究与宣传为己任,就是说,不论我们做的事多么不起眼,但它与关系到千百万人命运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着,因此,我们感  相似文献   

20.
垃圾车你好     
伟人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也是城市的主人。人们创造了许多城市的故事,或平凡,或惊心动魄。我们都是故事里的角色,或主动,或随波逐流。你又是怎样进入某一个时代?某一个事件?某一个故事?假如你的心灵曾因此被触动,那么,《城市故事》栏目将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与你一起感知我们生活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