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何光英 《世纪桥》2005,(3):127-128
佛教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美学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古代美学也脱离儒、道等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樊笼,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妙悟和意境这两个在古代美学体系中最具理论深度和中国美学民族特色的范畴,分析佛教思想对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影响,以期通过个案分析说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详尽的中日近代关学编年史看,东方美学学科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群体性"事件,生成于各种历史的、地域的多元因素之综合的作用力,中日同受西方影响,中日之间亦相互作用.王国维对中国近代美学学科之贡献甚巨,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如"美学"一词是否产自王国维?中国美学的范畴系统如何生成?王氏新学语与西方和日本学术之关系到底如何等,笔者认为,能够明确的必须明确,应该审慎的必要审慎.  相似文献   

3.
《前线》2022,(2)
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阐发康德美学之说和席勒美育之说时曾写道,“审美之境界乃不关利害之境界”,故“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这是十分合于美育之要义的。审美境界作为一种“津梁”,可以引导人们跨越现实之中得陇望蜀的欲壑,进入物我之间生命贯通的有情天地,或格物致知、澄怀味象;或把酒临风、宠辱皆忘。李嵩这幅《花篮图》便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成功地运用发展了传统诗歌中“意境”的审美理论。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在艺术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意境即意中之境,它的审美发生是以作品为中介,由作者、读者共同来完成,最终使读者从作品的意境中与作者感情发生共鸣,不自觉地把作者的意中之境转化为自己的意中之境,从而获得特殊的审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同时也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概括了审美认识的重要特征。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观照,是直觉的,审美的,既需“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六十》)在这种观照中,主体与客体产生情感的交流,“物我一体”、“意与境浑”,形成意境。意境来自审美认识,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5,(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作为"词"独绝千古、自成高格的最高标准。静安先生所言词之"境界",其核心就是"真"。有境界的词能直观地表现出代表物之全种的真景物,抒发诗人超越物我利益关系的真感情。创造这种境界不依靠文辞技巧,不因袭前人成句,用语虽淡,却能表达出"人类全体之感情",完成一次"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境界"的创造是赤子天才偶然间所得,类似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种顿悟,只是一种可能的成功,可遇而不可求,不是经过努力积累就一定可以达到的。另外,"境界"这一糅合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概念已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张颖 《学习月刊》2011,(20):43-44
近代学者王国维治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开拓了众多的学科范畴.在中国学术史上堪称开创型大师。比如王国维关于教育宗旨的论述.即“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该论述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王国维能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如此广泛而高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9.
崔斌 《理论学刊》2006,(3):112-113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立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与人的存在现实,标举出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时代的宏大使命。这既与中国古老的实用理性相合,又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学术关怀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之下,王国维探讨了“去毒”与“嗜好”两个问题,揭示出美育之得以发生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机制,结合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性,建立起一种体系严谨的美育理论。一、“去毒”:美育的生理学基础王国维认为,人生的基础是人有欲望,欲望如能满足,则人生为幸福人生。但是,“今日”之中国国民,精神上极为空虚,这种空虚没有好的东西比如文学艺术去填…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气象"是颇具宋代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学术用语,在当时的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领域广泛运用,而在朱熹的文论中集其大成。"气象"是作者人格、作品风格意境的完满结合体,而"气象浑成"则是人格修养和艺术造境的最高境界,是为人与为文的高度统一。"气象浑成"这一人生与艺术两位一体的理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生活艺术化与艺术人格化的别一维度。  相似文献   

11.
张宏 《理论学刊》2006,3(2):119-121
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人物徐复观在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品评中,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美学概念。本文试图对“第二自然”的提出作概要的理论溯源,并进一步探讨这一概念的确立对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换的当代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颜乐处"一词出于周敦颐,孔子颜回所"乐"之处是儒者追求的人生理想,此语表达了儒家的人生境界所在。孔颜乐处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诗、礼、乐为展开的一种生活方式。"逍遥"一词出于庄子,表达的是道家的人生境界。"逍遥"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物无对的、无待的境界。这两种境界都是建立在人的精神追求之上,超越了人世间功名利禄的生活方式。在被物质所奴役的世界里,这两种生活方式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境之美是中国艺术美感魅力之所在,中国园林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意境美。作为中国山水文化景观典范的西湖,其文化与美学研究必须深入到景观意境这一核心价值,但目前缺乏这一课题系统的深入认识。认为,西湖文化的核心美学价值在于艺术点化自然而历史升华的意境山水之美,它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天地人神交融对话、和谐共在的景观意境。  相似文献   

14.
单奕 《唯实》2010,(7):92-93
一个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职业境界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境界的解构与职业境界的内涵以及职业境界建构的实践原则三个方面评析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意在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发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承贵 《求实》2002,(7):36-38
“道”即境界 ,此境界可由“道”在事象、名利、知识、自我四方面所表现的态度加以考察。“道”境界本质上是天地人万物一体之境界。“道”境界还表现为既虚且实、直观本真、批判性、功利性等四大特征。“道”的境界意蕴成为中国思想史中精神领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小小鑫 《党课》2012,(14):76-76
适意,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它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人生境界。每一个人,自出生便拥有设计自己人生的权利,但你是否为自己的适意人生做主了呢?  相似文献   

17.
朴相泳 《理论学刊》2005,(4):123-125
作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人物、山水、书法等造型艺术并进而向诗歌、乐舞等艺术领域不断渗透的美学概念,"气韵生动"具有形象的变化性、精神的解放性、技巧的融通性、意境的超越性等深刻内涵。对于这些内涵的探究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明哲 《党课》2013,(10):62-64
忠诚是生命的指南。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忠诚作为第一操守,立足岗位、奉献事业,在忠诚的指引下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田宏莉 《党课》2012,(20):65-66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相似文献   

20.
何为境界?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境界其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如今,"境界"一词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读书看报阅杂志,时常会看到他人的"境界"说,如旅游的境界、淡泊的境界、时尚的境界、创业的境界、奉献的境界等,颇有奥妙学问且别有一番情趣,有一则书报上转载的"人生三境界",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