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春 《党史纵横》2006,(5):22-23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回国受阻震惊新中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和其导师冯·卡门一起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  相似文献   

3.
楚楚 《世纪风采》2006,(3):24-25
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相似文献   

4.
①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②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工程控制论》,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参与美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③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十分丰厚,工作条件也非常理想,但他总是思念着自己的祖国④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到美国,钱学森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决意回国奉献自己的才智⑤钱学森找到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要求辞职回国:“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⑥海军次长非常震惊,对人说:“钱学森有超人的才…  相似文献   

5.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听到钱学森逝世的消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十分悲痛。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当时我也调入五院,在钱学森直接领  相似文献   

6.
在冯·卡门的引导下,钱学森逐渐步入了世界航天领域的极巅 钱学森出生在上海,在北京长大.在那里,他进入一所专为富有才能的青年设立的中学,接着去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1935年,他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前往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1966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钱学森等我国著名的核科学家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周总理首先做了一些背景介绍。当时,我国虽然研制出了核弹,但帝国主义却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意即我国虽然有了核弹,却没有相配套的运载工具。这次会议的目的,便是请钱学森等科学家探讨解决所谓的"有弹无枪"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娜  张现民 《党史文苑》2013,(11):47-49
1935年。钱学森抱着科技救围的梦想负笈游学,后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从事航空前沿问题研究,逐渐成为美国航空界翘楚。1950年,受“麦卡锡主义”影响。钱学森经历了行李被查扣、人身被拘捕被软禁等曲折遭遇。  相似文献   

9.
姚程 《党史纵横》2001,(11):42-42
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所以,当他获知自己的祖国即将解放,坚决要求回国时,遭到了美国当局的无理阻挠,历经磨难长达5年之久。当年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时,曾恶狠狠地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是的,钱学森的确知道得东西太多了。在美国长达20年时间里,他所学到的知识之多、之丰富和广泛,是近代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中罕见的,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惊叹“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诞生时,在美国留学、任教,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研究的钱学森,已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当时,他正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任教。留在美国,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科学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面对生养自己的那方土地的召唤,钱学森一刻都没有犹豫。  相似文献   

11.
人民科学家的楷模钱学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爱的祖国,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于1935年8月,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深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行渐远的祖国,钱学森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相似文献   

12.
1955年,火箭专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从美国归来,是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部署分不开的。 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曾直接参与研制了美国的第一枚导弹,并获得美国陆军上校军衔。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抱着赤子之心和对新中国的向往,向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的要求。但由于钱学森身份特殊,美国政府拒绝让导弹专家回到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有的人甚至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为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8,(4):118-120
事迹:多年来,钱学森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典范。他在奠基中国航天事业、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创新国民经济结构学、创建系统科学、发展地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在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与科学成就为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值此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际,破解"钱学森之问",探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方略,成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中,有时"退场"比"缔造"更伟大.   华盛顿,被美国史家称为两次缔造了美国的伟人.第一次是他受北美会议任命,担任北美殖民地联盟大陆军总司令,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苦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军队,使北美殖民地联盟挣脱了英国乔治三世的统治获得独立,而他这个最有条件成为国王的总司令,却向北美会议交出退出公众生活的辞呈,回到家乡务农.第二次是4年之后.他成为立宪会议的核心人物,并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新政府当时不过是只有宪法、总统、国会、十几个办事员、一个负债累累国库的空架子.是他维护了宪法,创立了共和国机构,发展了经济,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第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扫描     
<正>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原怀柔火箭试验基地举行"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馆仪式。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旧址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北、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校区,正式名称是力学研究所怀柔试验基地。试验基地始建于1958年,出于保密原因,当时对外称"北京矿业学校"。改建而成的纪念馆分为中科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厅、  相似文献   

17.
韩秋雯  李荣 《求是》2012,(11):62
由西部电影集团公司历时两年精心制作、再现钱老传奇一生的电影《钱学森》在全国隆重上映后,又一次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钱学森等老一辈爱国者的敬仰之情。钱老用自己一生实践了"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钱学森精神"。他与几代科研人员共同谱写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留给后  相似文献   

18.
在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中,就中苏关系而言,美国无疑是作用力和影响力最大的外部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苏关系走向友好并结盟,而美国在这一时期出台了以分裂中苏关系为目的的"楔子战略".美国的"楔子战略"没能阻止中苏结盟,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是反苏反共,它并未冷静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新中国及中苏关系,且这一战略本身也是自相矛盾、充满悖论的.  相似文献   

19.
1923年,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提出了"美国的事业是企业"的著名论断,在当时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特征尚不明显的状况下,柯立芝的这一论断具有十分独到的前瞻性,使美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强国,并拉动美国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其霸主地位至今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全球无一国可撼动。  相似文献   

20.
1948年11月至1949年12月,中共与美国在沈阳发生了一起棘手的外交纠纷.当时,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Ward,又译为华德)等人,因拒绝主动交出电台及涉嫌间谍活动等原因,被长期软禁,进而又被拘押和审判,直至最终被驱逐出境.史称"瓦尔德事件",亦称"沈阳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