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必恒 《人民论坛》2010,(8):228-229
孔子之前的仁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构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孔子在此基础上对"仁"的思想加以省察与反思,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实现了由殷周宗教神学向儒家伦理哲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4.
康普生家族悲剧与基督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者但同时又是最因袭传统的伦理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喧哗与骚动》将基督教伦理的"爱"、"信"主德纳入小说创造,通过对康普生家族成员"爱"的缺乏和"信"的丧失的刻画揭示了这个家族悲剧与基督教伦理之间的渊源,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在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中所遭遇的生存困境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5.
朱民强 《人民论坛》2013,(12):207-209
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中国风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毛泽东哲学与传统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政治哲学思想、伦理本位主义以及“体用不二”的思想风格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特点,并且毛泽东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与“躬行践履”的经验论传统.  相似文献   

6.
孙正聿在《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中系统确立了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早期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不同的是,这部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三重哲学致思取向。第一重是以"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为哲学致思统摄。在这一致思统摄下,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观的自我定位。第二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致思内核。在这一致思内核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存在方式。第三重是把"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哲学史解释原则作为哲学致思格局。在这一致思格局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全部哲学史内在逻辑的一条独特的解释原则,凭此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前提批判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是革命性的。它变革了中国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否定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冲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习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否定和批判传统政治思想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其民主性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思想,在继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科技教育思想具有了当代价值。这几方面关系深刻变化的实现,归根到底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俞红 《理论月刊》2010,(8):60-63
文化研究为什么需要哲学?因为只有哲学才能为文化的理性理想辩护,才能守护文化的精神内涵;哲学为什么要为文化的衰落负责?因为19世纪后期以来哲学不再有能力构建一个肯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容忍了文化之伦理动能的丧失。但由于文化具有伦理品格,伦理动能的丧失,表明文化理性理想的丧失,因而现实的文化不再有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来引领和守护,文化衰落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文化哲学必须承担起的使命,就是以伦理理念的理想来引领、建构未来文化,反思、批判当下文化,只有这一使命才是文化哲学的正当理念。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维护他人的权利是儒家本有的"仁"之思想应有之义,而民权即是仁道之政治实现,也是仁道之最大化。儒家"仁"之思想中的恕道以及以仁为基础的"天命"、"民意"思想可以发展为对民权的维护。礼所要求的"谦德"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平等思想。"礼"在尊贤意义上的差异性是儒学现实主义的表现,是对政治哲学独特之贡献。儒家思想资源可以给现代民主制度提供更加坚实的道德与伦理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式民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王妍 《长白学刊》2008,(2):17-19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现代环境伦理以马克思的"类"的思想为理论原则,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人自身,来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现代环境伦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生态哲学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1.
提及中国的爱神,一直众说纷纭,人民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形象。笔者认为,高唐神女就是中国的爱神,而她之所以被藏匿在历史的阴霾之下,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中国的礼教文化、性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中国哲学是其"隐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普世伦理中的“类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首次提出建立一种世界性的普世伦理,而"类哲学"也是世纪之交人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深入比较分析普世伦理与"类哲学"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探寻人类和谐共生的新的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法哲学视角探讨伦理道德和礼义统一的主题。分别就伦理概念、怎样理解道德和礼义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综合伦理、道德和礼义三者所具有法的意义,探索伦理学向法哲学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路。文章的分析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他律自律相统一的思想,基本问题意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同时在方法论上汲取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吕海滨 《求索》2012,(7):205-207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人与人之间"爱无差等"、普遍的爱、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但墨子的"兼爱"并不是不分善恶的爱。墨子"兼爱"思想具有平等性、相互性、博爱性、"义"与"利"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使人们远离"道德冷漠"、构筑诚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6.
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哲学论>是其新世纪"和合学"探索的创新力作.该书强调通过各元素的融突而和合来化解所有基于二元对待的冲突与危机;凭借和合的历史、语言、价值与艺术哲学之间的沟通,使得和合哲学体系得以整体贯通;同时用哲学的"爱智约定"反观和合思想及其方法的内在建构.上述思想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解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不彻底性,阐明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理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理论的彻底超越,进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深受古希腊共同体伦理文化和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影响,因此,它同时内含着真实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缺失,伦理的滑坡成为当今时代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每个民族自古以来都有对道德研究的不同理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发展,构成所谓的"哲学"内核。从法哲学的角度通过对后果主义、绝对主义道德推理的内容以及方法论后果论方面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康德的绝对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试图借鉴外国法哲学先哲的研究理论来解决当下中国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学"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育平 《桂海论丛》2001,17(2):34-36
孔子儒学的核心是其"仁学"管理思想,它包括"为政以德"、"选贤任能"等六个方面的管理原则.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内在机制和外在需要两大方面.它不仅深深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伦理管理和道德文化的发展,而且对现代管理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教育以及传统,溯源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核,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