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2016,(3)
正今年是山东省南茶北引60周年。山东茶的历史源远流长。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唐代饮茶已在民间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宋代苏东坡在密州(诸城)任太守时,留下了寒食后试新茶的词句。明代《事  相似文献   

2.
茶之源     
尚道 《台声》2008,(11)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 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荼经考证即为今丑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中写遒,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遒: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3.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4.
商盾 《北京观察》2006,(9):62-64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茶是我国祖先在寻求各种可食之物、治病之药的采集过程中,被发现的,后来由药用或食用逐渐发展为饮用.但是,饮茶缘于何朝何代,学术界有不少说法,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产生于神农时期.其根据是茶圣陆羽<茶经>中的一句话:"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由此看来,茶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从野生到半栽培、栽培经历了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茶者,雅称“茗”,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为饮,演绎出许多故事。有人说: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块瑰宝。而茶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国。一、茶是中国浓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  相似文献   

7.
正茶,起源于中国。我国是最早用茶树的叶子或芽制作为饮品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栽培茶树,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以后陆续传种到其他的国家。茶叶按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和白茶。如果按产地分,种类就更多了。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我国传统的毛尖、普洱、铁观音、龙井、碧螺春之类的茶,而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乐氏同仁国医馆老药铺  相似文献   

8.
三皇五帝说     
三皇五帝说三皋: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有六种说法:l、天皇、地皇、秦皇《史记·秦始皇本纪》)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为《河图》《三五历D3、伏各·女用·神农(《风伍还3·皇羹将》5!《春秋纬运斗枢》)4、伏各、神农、祝融(《白虎通》)5、...  相似文献   

9.
<正>茶境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的精致隽永,掩映之间默默述说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古体字为荼。《尔雅·释木》:“槚,苦荼。”槚即楸树,茶树古名。荼系苦菜,味微苦。晋朝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西汉蜀人王褒《僮约》中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的句子,最早记载古人买茶、煮茶之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而炎帝神农文化的史料头绪一直非常纷繁。本文从浩瀚的先秦文献中理出了六个源头,即《国语》与《左传》是一个源头,而《逸周书》、《管子》、《周易.系辞》、《世本》、《竹书纪年》是另外五个源头,并分别作了考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炎帝神农的称谓、活动地域、贡献等作了论述,认为先秦时期的神农、炎帝、厉山氏这三个称呼曾经单独采用,后来才逐渐合一。炎帝神农是一个多重内涵的文化符号,分别指人名、部落名、原始农业社会的一个时期。炎帝神农的突出贡献在于以"神农之教"创造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其族群不止一个,其活动的地域也不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的"六艺"之名,学术界多有讨论,但其解释并不全面,亦没有揭示出"六艺"与"六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六艺"的词义经历了"六种技能—六经之术—六经或六经经传"的发展过程,就实质而言,则体现出技能—学术—文本的演进;"六艺略"中的"六艺"包括"六经"、"六经之传"以及"六经之术"等内涵;"六艺略"中的《论语》《孝经》在汉代属于"六经之传";"六艺"以礼乐为核心,孔子继承这一点,开设《诗》《书》《礼》《乐》四门课程,在这之后扩大了教学内容,增设《易》《春秋》两门,因而有与"六艺"之名相仿的"六经"之称。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汉儒常用"六艺"指代"六经之术"、"六经"或者"六经"经传。刘歆采用"六艺"之名,不仅可以全面概括六经及其传注,又能凸显当时儒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白茶之乡     
正南方有嘉木。在中国版图之东南,有茶乡福鼎,地处闽浙交接、台海相望的海岸线上。曼妙的中国茶在此萌生发扬,茶香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至今她拥有"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3项桂冠。历史垂青福鼎。早在唐代福鼎就开始种茶,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上引录道:  相似文献   

13.
茶又名"茗",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主要饮料。我国古有饮茶之风,茶又有药用之效,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从发现利用到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历经漫长的岁月。   在秦朝前,茶并不是一种饮料,而是当做一种药材,被称为"苦茶",它对人的大脑和心脏能起兴奋作用,并可清热解渴。到西汉,茶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三国、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经形成。到唐朝,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在城镇已经出现有茶馆,茶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已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七件事"。此时陆羽所著的《茶经》,详细记载了茶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饮茶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或可追溯更远。“周礼”记周代祭祀用茶,“晏子春秋”记齐国晏婴“食茗菜”。《神农本草》称久服茶茗,“令人有力悦志”。人或以为神农时代就知道饮茶,恐未必如此。俗传神农氏尝百草,知药味。根据这传说推想神农氏已尝过茶,辨别了茶的性味,并不是毫无可能,只是这传说和记载,时代绵邈,难于考索,后人所述又不足深信。汉代以后,有关饮茶的记载量多而翔实,我们说饮茶历史悠久,可算“信而有徵”。魏晋南北朝时期,爱好饮茶的人已经不  相似文献   

15.
正菊花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是一味良药。我国历代本草专著都记载菊花有散热祛风、养肝明目之功效。《本草纲目》载菊颇全:"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茎可药,襄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菊花全身皆是宝,不仅能入药,而且能制做许多美味佳肴。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就写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借食  相似文献   

16.
禅茶一味     
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禅与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茶禅文化兴起于唐代。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中,专门记载了饮茶一事: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原因大致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0,(11)
正个人简介柯娴娴(笔名柯润辰),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女子委员会委员、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习书多年,作品师古而不拟古,擅创《道德经》、《般若波羅蜜多心经》、《阴符经》、《孝经》、《吉祥经》、《茶经》、《治家格言》等呈现人性光辉的小楷作品。书风活脱,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猷劲,透露柔中带刚之韵味。书法作品及报道曾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网美国频道》、泰国《亚洲日  相似文献   

18.
史源 《政策瞭望》2009,(5):56-56
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北郊30里外的石门镇有一口井,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里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误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当地百姓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二字。从此,过往官员即使口干舌燥,也不敢妄自享用。然而,具有廉吏之称的吴隐之却不信这个邪。他升任东晋广州刺史时,上任路经此泉,挹泉而饮,还放歌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移心。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华民族素有“炎黄子孙”之称,素有“炎黄”开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新纪元之说。对于炎帝神农出生地之考,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考研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华申报》、《光明日报》、《襄樊日报》、《随州报》等对炎帝神农出生于随州厉山(今随州市厉山镇)均作了考研性报道。历史学副教授李汉伟在《襄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以大量历史资料专题论证了“炎帝神农出生于随州厉山”。湖北电影制片厂两次拍摄了  相似文献   

20.
《求索》2015,(0)
本文阐述陆羽《茶经》对岳州窑的评价,兼谈学者对《茶经》的议论,以及岳州窑历代瓷窑的调查与发掘情况,最后提出长沙窑来源于岳州窑,且属于岳州窑的"蝶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