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帝请客     
君闻 《党建文汇》2014,(3):47-47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命与乌纱帽     
齐夫 《前线》2011,(9):56-56
宋代有个官员叫王圭,《宋史·王圭传》记:“以其上殿进呈,日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日已得圣旨也。”时人讽他为“三旨相公”。直至今日,这种不干事、不担责的“三旨相公”,仍然大有人在。前不久,鄙人就听说有上级领导这样批评一些下面的干部:“遇事主动往前迈一步,又不要你命,有什么可怕的?”  相似文献   

3.
逐中 《先锋队》2012,(25):49
宋朝有个宰相叫王圭,是庸人的典型代表。王圭在朝为相16年却始终无所作为,他每天负责进殿领圣旨,然后从皇帝那里接圣旨,最后传达圣旨给众大臣,因此被谓为"三旨公"。他事事依圣旨而行,离开圣旨就办不了任何事。现在有些干部就像王圭一样,领着国家的俸禄,过着清闲的日子,不干事也不犯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皇帝“受命于天”,是一国之主。他的个人意志就是“圣旨”,是政策,是国法,随便说一句话,既能让“鸡犬升天”,也能叫功臣“人头落地”。但也有个别“说话没用”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个。 据史载,赵祯当了皇帝后,有些亲近的嫔妃常在私下请求升职加薪。他告诉她们:“过去没有先例,大臣们会不同意。”她们不信,说:“皇上的话就是诏令,谁敢不听?”“仁宗笑笑说;“你们如果不相信,我下令给政府试试瞧。”果然,办事的人认为不合制度。他把政府的答复拿给嫔妃看,并说:“别看我是皇帝,凡事也得跟大臣们商量,才能成为正式诏令!”  相似文献   

5.
尚志发 《奋斗》2008,(2):55-55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的皇帝.秦始皇不仅是开先河者而且是“学以致用”的楷模。但也正是他“焚书坑儒”使文化倒退.文明遭劫。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博览群书勤奋刻苦攻读,历代帝王只可望其项背。但也正是他们罗织的“文字狱”,前无古人,令历史颤栗。有意味的是,创造了汉、唐、北宋盛世及文化繁荣的开国皇帝们.却几乎都不读书而是“听书”。  相似文献   

6.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当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战事孔急之际,应天卫百户范仑给万历皇帝上了一本奏折,提出“恪遵祖制”,贵州当与各省一样,对矿产和名马等土特产品实行专卖和课以赋税。万历皇帝采纳了范仑的建议,决定派内官监左监丞张庆“率原奏官民往黔照例征收。”圣旨下来“八番土民,嗷嗷一时;中外臣工,咋舌错愕。”中央和地方十几个大臣纷纷出面向皇帝进言,表示异议。从郭子章著《黔记》上看到,赫赫重量级的官员不少,有吏部尚书、都察院左御史、兵部尚书、户部给事中、贵州道御史等,还有贵州巡抚郭子章。 反对者的理由,荦荦大端…  相似文献   

7.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95-97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里面的“老大”,有句形容一个人有权有势的老话,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一人之下”的“一人”最初指的就是皇帝。皇帝是真正的万人之上,所谓的“九五之尊”。皇帝说一不二,皇帝还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即便错了,也就错了,难道有人还要跟皇帝较真吗?不过,皇帝也有没辙的时候,咱先不说历史上那些被“垂帘听政”或者被“架空”了的“名义上的”皇帝,即便是牢固掌握权力的皇帝,也有他把握不了的东西,也有被“潜规则”的时候,不信,咱就来看看。  相似文献   

8.
张军 《学习月刊》2012,(11):52-53
褚遂良是唐初的大书法家之一.与虞世南、欧阳询等齐名,不仅如此,他还是造诣颇深的史学家.现存二十四史中《隋书》的“志”,即有相当部分出自他的笔下。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褚遂良先任起居郎.后任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好理解.就是给皇帝提建议、规劝皇帝过失的官.起居郎是干什么的?唐人杜佑的《通典》解释说。这种官职的工作是专门记录和编写皇帝的《起居注》的。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叔 《党课》2008,(9):102-104
咱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正儿八经的皇帝前后出了好几百个,这些年咱们的荧屏上面和皇帝有关的宫廷戏也着实拍了不少。清朝的皇帝快拍完了,明朝的皇帝也紧随其后。不过,快乐大叔喜好历史,相关的书籍也看了不少,觉得在明清两朝的皇帝中,最“有意思”、最具“娱乐精神”、最具“叛逆”思想的皇帝恐怕非明朝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莫属了,只是不知为啥却一直没有影视界人士拿他来“戏说”一番。  相似文献   

10.
舞台上,修竹苍翠,阴云密布。钦差朗声宣读圣旨之后,“斗笠县令”出场。“连年大旱,百姓无粮,让号冤案……”韵味十足的演唱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1.
吴钩 《廉政瞭望》2014,(5):48-48
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6,(11):12-13
做皇帝梦的人古已有之,但尤以如今为甚:“戏说”完了“正说”,“正说”完了又“补说”,君不见市场上有关皇帝们的书已经形成了“书系”?唐、宋、元、明、清,每一位皇帝都有了自己的“传记”,有的还不止一本。图书市场如此,影视剧自然不会落在后面,唐国强、张国立、陈道明都成了皇帝专业户,现在陈宝国又有后来居上之势,演完了汉武帝刘彻,又演朱元璋。  相似文献   

13.
另类圣旨     
杜军 《廉政瞭望》2012,(24):51-51
成吉思汗格外尊崇丘处机,称其为“神仙”,丘处机奉谓游历.成吉思汗十分想念,下了一道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目,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没有官话,没有套话,口语中,体现的是真情。  相似文献   

14.
《法制日报》上有一篇报道说,有一桩案子,由于某市“个别领导人”一再下达旨意,使得该市的两级法院左右为难,明明是人为制造的错案,也只能任由它一拖就是三年多,既不审也不判,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将原本无罪的涉案人一直不明不白地关押着。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我们有些领导执政不公,甚至以权谋私,询私枉法;而我们的执法者也为了顾及某个领导的“僧面、佛面”而忘记了公道,更忘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精神实质。有些同志素来看重“面子”。为人处世时,对“面子”显赫者躬腰仰视,只要是他们说的话,都要当作“圣旨”般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取得他们的欢心,哪管什么规矩?更有些人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政坛上有一股邪风刮得甚猛——官员迷信。有些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信科学信佛学,不信马列信“大师”。他们进庙烧香,见神磕头,仕途失意求签问卦,热衷选用“吉祥号码”,每有大事要选“黄道吉日”,甚至荒唐到录用人员时要看其“生辰八字”,提拔下属时要看其姓名笔划:听说哪里有“大师”、“大仙”、“高人”、“神算”,他们便不辞辛苦虔诚拜谒,千方百计与之结交:对“大师”的指点奉为圣旨,对“大仙”的“神意”深信不疑。假如前后左右有人稍有疑问,他们或面有愠意,或历言喝斥,而将与他们一样虔诚迷信之人视为同道。  相似文献   

16.
时下,有两种充当“枪手”的人不可忽视:即登记注册,挂牌营业,帮人代写材料、代写论文、代写诉状、代人考试,等等,被人称之为“现代枪手”;还有一种就是冠名堂皇,封官定级,专门替领导代写讲话稿、代写文章、代批函件、代传“圣旨”,等等,被人们视之为“政治枪手”。  相似文献   

17.
皇帝“亲耕”的藉田为“一亩三分” “一亩三分地”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耩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耩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相似文献   

18.
到过故宫参观的人.应该看到.作为皇帝上朝召集文武百官议事的太和殿.除了一张供皇帝专用的“龙椅”外,别无他座。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有时利用这种“优势”去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可一次因随口所说的一句话导致一次突发事件,让我受到教育.使我去正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2,(23):52-52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翻开《资治通鉴·卷196》.里面记有唐太宗想看个人“档案”一事,颇觉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