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廖中武 《台声》2011,(2):65-66
我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台湾政治问题,到台湾实地观察台湾的社会与生活一直是我的愿望。受台湾铭传大学大陆研究学会的邀请,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的台北行程,终于让我实现了到台湾实地体验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宝岛。在一个炎炎夏日,我随考察团来到富饶美丽的台湾。考察之余,我和我的同事们尽情地领略了台湾宝岛迷人的风光。  相似文献   

3.
慈善快乐     
《中国残疾人》2009,(9):7-7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台湾,采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来讲述我眼中的台湾。然而短短的9天,若谈人文、谈理念,对我是一个太心虚的命题。所以,在这个“稀有版面”,我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些人和事,让“慈善”这个词在我眼前活脱脱地跳动,快乐,并充满教益。  相似文献   

4.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5.
齐瑶 《台声》2013,(2):76-77
从小便知道,我的老家在台湾,那里是生养妈妈的地方,那里是妈妈成家后牵肠挂肚的地方……长大后,在课本上圈起地图上小小的地方,悄悄告诉同桌这里是台湾,台湾有我好多的亲人,从那时候起,能去台湾见亲人,成了我和妈妈一样的梦。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 《台声》2011,(1):67-68
回大陆之后,时常有人问起我,台湾怎么样?我总是无以应答,因为台湾带给我太多太多不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应台湾学界同仁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佘日新教授的邀请,我于今年4月7—14日访台,参加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模式国际研讨会,终于有机会踏上这片充满热情和神奇的中华大地。在台7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海绵吸水般地丰富了我脑海里对台湾的印象。尤其是我在台湾认识的几位企业家朋友,  相似文献   

8.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9.
情满宝岛行     
年少时,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又而深感神秘遥远的地方。参加工作后我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工作关系,我曾几度赴台湾考察交流.每次赴台归来,我都会带着对她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恋,那人、那情、那景,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陆逸佳 《台声》2013,(12):94-94
初到台湾总会有一些担心和顾虑,担心同学是否会用异样的态度对待我,担心老师是否会因为政治敏感等因素对我另眼相看,担心若是和台湾同学一起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不同会不会造成不和睦……各种担忧充斥着我紧张的心。但是经过在台湾学习生活的这一年,很多顾虑和担心都是大可不必的,反而我很庆幸当初能选择来到台湾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1.
傅健青 《台声》2013,(6):98-98
多年以前,我知道,台湾是个小岛,很远很远;从这次回乡以后,我明白,我的家在台湾,很近很近  相似文献   

12.
李梦璠 《台声》2011,(5):54-55
每天打开MSN,都会留下想念的话,因为有3个女孩,她们来自台湾,我们隔着海峡,彼此挂念。她们的故事就是台湾的故事,她们和我的故事,也是我和台湾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4.
王振林 《黄埔》2010,(4):55-55
2010年4月15日至24日,我随北京市人大农委考察团,应台湾有机农业研究基金会之邀,专程考察了台湾农业合作社和有机农业。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使我对台湾的农会和有机农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考察之余,走马观花地环游了台湾岛,从而对台湾有了浮光掠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航海节。1991年春节前夕,我被外派到一艘巴拿马籍的远洋船上工作,这艘船奉命驶进台湾的高雄港。在那里,我得知每年的7月11日为台湾的航海节。  相似文献   

17.
盛志耘 《台声》2001,(9):18-19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台驻点记者,我于6月29日至7月29日在台湾整整工作了30个日日夜夜,及时将台湾每天发生的新闻传回北京而身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节目主持人,此次有机会能在台湾岛内和听众朋友亲密接触,更是我的意外收获。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 “我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这是台北听友陈小姐这些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小姐气质高雅,热情开朗,我与她相识在1989年。当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与祖国大陆隔绝近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希望了解祖国,希望得到更多的资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常常会收到台湾听…  相似文献   

18.
杜少典  皮导 《台声》2023,(3):80-83
<正>我叫杜少典,1994年出生的河南人,如今带着台湾女友环游大陆。24岁,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来到台湾做交换生。那时候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在台湾跑一场马拉松;二是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三是找个女朋友。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的留学时间,我真的完成了这3件事,不仅找到了一个台湾女友,后来还把她带回大陆,开启了环游大陆之旅。  相似文献   

19.
张诗羽 《台声》2011,(10):49-49
从热闹的北台湾到明丽的南台湾,作为大陆与台湾交换生的短暂时光中,我的足迹遍及全岛的重要都会和旅游景点。说也奇怪,在台湾时,我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抱怨和想家;离开后,却陷入了对台湾深刻的怀念中。正如浪漫主义所谓的“思乡情结”,只有那永远不可贴近的远方,才是灵魂的故乡。  相似文献   

20.
台湾岛的美丽在台湾东海岸风光中体现得最充分,让我大开眼界。我们从花莲一路东下,驱车赶往台东,沿途饱览台湾东海岸风光,其中,三仙台、北回归线标志碑、八仙洞、小野柳给我印象尤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