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将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发展界划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三个阶段。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资本逻辑产生之前的共同体形式,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宗教关系、直接性伦理关系是其运行的基础和规范。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因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资本逻辑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被以抽象性、颠倒性、同质性、外在性为特征的抽象共同体所取代。抽象共同体运行的基础和规范是物物交换、民族国家、商品拜物教和中介性伦理。囿于资本逻辑所创造的历史条件及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抽象共同体必然要向自由人联合体转换。以自由联合、共有、共创、共享为基础和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马克思对共同体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考察和揭示,对于当前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坐标、内在张力和世界意义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公安机关的队伍管理逐渐步入了依法治警的轨道 ,但法律不是万能的 ,在现实生活中 ,还需要用执法伦理来规范警察队伍的言行。当前 ,公安机关与外部社会的伦理关系不正常 ,内部也存在伦理关系扭曲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 )提高文化认知程度 ;(二 )完善、健全队伍自身固有的机制和规则 ;(三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四 )狠抓制度的落实 ;(五 )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詹颂生 《岭南学刊》2014,(4):118-123
当代科技活动必须依靠科技伦理加以必要的规范和调控,当代科技法制体系必须依靠科技伦理提供必要的补充和保障。科技伦理应重点关注并抓紧推进以下两个方面的创新:对基本科技伦理规范的创新,对重大科技领域的伦理规范的创新。当前构建与创新科技伦理体系的两大核心任务是:确立人文关怀规范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确立生态关怀规范与科学家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4.
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实质的物质效益,更具有深刻的伦理蕴涵。面对数字化浪潮对国际伦理规范的冲击所引发的全球性伦理难题,数字命运共同体以新的高度对现有国际伦理观念和伦理规则进行重塑,回应人类社会数字转型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使其在新的伦理道德框架内实现数字向善,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评价尺度,合理发展既是生产力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人的片面发展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生产力的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生产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虚幻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提供物质条件;应当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正确解决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提供前提;应当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的集体,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全面系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主要包括:(1)发展总纲:“三个代表”思想;(2)发展地位: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发展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4)发展战略:国内、国际经济一体化;(5)发展途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6)发展动力: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7)发展原则: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8)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伦理是警察伦理存在的正当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警察伦理是指行使国家警察权的公职人员所应当遵循的职业伦理规范.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对警察行为进行伦理控制十分必要.警察伦理的正当性基础是国家伦理,它是国家伦理在警察实践中的具体表达.国家伦理是一个国家作为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性,它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警察伦理主要包括为民服务、承担责任,保护权利、服从法律,奉守良知、接受监督,诚实信用、光明磊落,勤恳敬业、终身学习等具体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意义并评介了与公安工作最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一)完善了强制措施制度,同时决定取消收容审查;(二)律师提前介入,在侦查阶段即可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三)进一步确立了预审工作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四)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增加了制约措施。最后提出应当改变观念,振奋精神,作好刑事诉讼法实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建华 《求索》2022,(1):5-14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直接把人自身"延伸"(机器人),导致伦理载体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态,甚至出现了"虚化"的趋势。要保持伦理实体的"纯正",必须充分认识到伦理载体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本身的局限,另一个是人(伦)作为伦理载体的限定。  相似文献   

10.
韩洪涛 《求索》2010,(8):47-49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转向共同体的发展模型是其基本的目标指向。"共同体"概念导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费迪南·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基本论述则是该理论最早的完备表述。而后的学者对人类共同体的研究都沿着亚里士多德和滕尼斯的路径进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构成了中国社会践行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传统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于价值观念、性感、习惯等本质意志的精神信念为中国社会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转型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重建社会共同体成为一种必然。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社会共同体路径培育的三个转向,以期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