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在追求实现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在实现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和谐的综合体;"美丽中国"的本质是人、自然与社会相和谐基础上的发展。现今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因素。美丽中国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只有自然、社会、人三个要素保持平衡,美丽中国的实现才能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两个“亮点”关键词,即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来着力描绘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特征,关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因此,我们要凝聚共识,号召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共同构筑起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浩瀚海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开展“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全民环保主题活动,就是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云南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略和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革新,是发展战略的新选择,是执政理念的新提升,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蕴含着云南4600万各族人民富民强滇、建设美丽云南的梦想。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是西南绿洲、生态屏障、物种宝库、民族文化大观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净土。近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路子。美丽云南,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幸福,我们不仅要致力于使山川秀美,还要致力于使发展更美丽,社会更美丽、民生更美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掷地有声,在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面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美丽中国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建设目标,这是对中国国情的重新认识,是对未来中国的重新定义,是面对世界、面对子孙后代作出的负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步骤,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追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目标的一致性,所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进路中必然蕴含着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理性。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目标。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选择中,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大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三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9.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应对内外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选择,是通往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和核心所在,要顺应文明发展潮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走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阶段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当前,人类正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彰显中国梦的时代色调。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中国梦的生态内涵,诠释了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生态路径。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是追求绿色生态文明而非黑色工业文明的中国梦,是中国梦宏大篇章的应有之义。重视环境保护、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推进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号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拨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弦,更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引起了强烈共鸣。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既要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经济,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直是中共兰坪县委、县政府努力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确保人类社会得以连绵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文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正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借鉴西方文化优质成分,在中西文化的接触中,实现消费价值观的转变,以生态文明消费价值观的逐步确立,破解今日世界之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无疑是探寻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路径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5.
"美丽南宁"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生态文明视野下"美丽南宁"建设从根本上看是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问题,要建设真正的"美丽南宁",就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是大理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美丽城市是美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改革幵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美丽中国"强调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论坛》2013,(6):38-3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妙曼之源,最美佤山”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创建文明县城,建设美丽西盟,使县城环境大变样,秩序大改善,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展望了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提出,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美丽春城、美丽县区、美丽社区和美丽乡村。推动绿色增长是建设美丽春城的现实选择如何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坚持走以人为本、推动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新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