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删”与“敷”,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中提出的两种不同的遣词造句技巧与作文技法。在文学创作中,只有“善敷”与“善删”,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才能收到详略得当、文意相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论善的功能     
善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所呈出的正向的、有益的价值范畴, 它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立体完善中所发挥的功能及作用无疑是积极的、有益的。大致而言,善在社会进步中表现出规范的功能、创造的功能以及整合的功能等主要功能。善的主要功能, 旨在弘扬善的有益的积极的方面, 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删”与“敷”,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中提出的两种不同的遗词造句技巧与作文技法。在文学创作中,只有“善敷”与“善删”,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才能收到详略得当、文意相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理念论是柏拉图思想的阿基米德点,是支撑起柏拉图庞大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而“善”的理念则是柏拉图追求的终极目的。柏拉图在其“善”的理念的阐释中,揭示了“善”的理念的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不同内涵。只有全面理解柏拉图“善”的理念的三重内涵,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其“善”的理念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领导干部要想“善其事”,该如何“利其器”呢?重要的是要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搞对头。  相似文献   

6.
谈荀子善假于物思想的开发应用刘树林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否定天命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要达到人定胜天的境界,其方法与途径就是他在《劝学》中提出的“善假于物”。善假于物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闻名于世。在《国富论》和《道德论》这两部著作中他“塑造”了两个形象——道德人和经济人。在《国富论》中他阐述的是他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观,由此“塑造”了经济人的形象,而在《道德论》中论述的是他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塑造”了一个道德人的形象。关于斯密塑造的这两个形象,人们通常把他们对立起来,认为《国富论》的论调是人的“利己之心”,而《道德论》的立足点则是人的“利他之心”:从而认为斯密的经济人是利己的,道德人是利他的,因而斯密在伦理学上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自由民主制一直推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但它由于“道德中立”原则的困境与“公共之善”的缺失而在人性观与道德观上暴露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危机。对此,列奥·施特劳斯指出,对现代自由民主制的批判必须要找到一个“超越自由主义的视野”,即古典政治哲学中的“最佳政体”观念。古典意义上的“最佳政体”观具有一种宏大的“整全”意涵,它立足于一种高贵的人类生活方式,并试图在实现人类优异性、完满性与德性的目的指引下提供一种良善的制度安排,培育出理想的公民和杰出的政治家。因而,它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自由民主制以庸俗的人类平等和个人权利为前提的理论基础、以抽象的个人自由与异质的个体幸福为归宿的政体目的、以私人利益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以搁置人的个性发展而单靠制度建设来推进政治成功的政体理念,从而为我们解决由公共精神的陨落和道德基础的覆陷而引发的自由民主制的困境与危机提供一个可能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社群主义主张“善优先于权利”的政治伦理观。社群本位是哲学基础,善优先于权利是核心表达,公益政治学”是具体主张。它试图把对自由、正义等的理解纳入社群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德性的语境中把握。但是,社群主义并未真正突破西方的自由传统,它本身存在的矛盾和缺陷以及导致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也使社群主义无法摆脱道德评价上的缺失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西道德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道德理念是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建立在血缘亲情仁爱基础上的一种“爱生型”道德理念。它肯定道德的善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最根本的规定性。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强调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自觉和道德实践的主体能动性,认为道德修养毫无例外地是每个人的基本人生责任。而西方人的道德理念则是以性恶论为出发点,建立在原罪赎罪意识基础上的“罪生型”道德理念。它强调道德产生的外铄性及道德形成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被动性。只有中国人的道德理念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亦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其中的契约观念,因为契约观念是法制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诸善冲突”是指在人们意欲的各种好东西之间存在着对立抵触.由于它导致了人们只有通过取舍选择才有可能以放弃某种善为代价实现另一种善,从而形成善恶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交织,结果就迫使人们不仅要诉诸善恶好坏的价值标准,而且还要诉诸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并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存在无法摆脱的内在有限性.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之“知”是伦理之“善”与认识论之“真”的融合,可称之为道德认识论,具有“合真善而向美”的三维价值属性。如何让“知”达到“合宜”,实现道德认识践履的合理性以及适当性,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论域。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以对“中”这一方法论原则的阐扬和“他者”即“天”“人”的显明设定,来解决道德认识何以合宜问题。先秦儒家“知”之合宜性规约,提供给我们一种儒家式生活方式,它将为化解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出现的利害冲突,实现新时代人之美好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最大的区别是具有实效的强制性。法律规则的每一个设计和运用,都应是实现和维护公正, 其逻辑结构也非常清晰和明确。通过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以及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的特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追求善与实现公正的辩证关系,建立起法治的信念,从而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美好的道德理想和不懈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14.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5.
康德局限于经验知识之中,将自由意志看作假设,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他对道德的考察只是逻辑思辨地考察。牟宗三引进德性知识,断言良知的呈现,坚持认为人有智的直觉,能够认识到自由意志,对道德的考察应是体证式的考察。康德看重先验的道德法则,贬低经验性的情感,而牟宗三立足于良知的活动性原则,从应然与实然统一的角度,借助于儒家的道德“工夫”论肯定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解决至善问题时设定了上帝的存在,牟宗三则借助于无限自由心(良知),强调德性与幸福的“诡谲的相即”,解决了圆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道德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用道德的本质来审视教育活动及其过程。从根本上说,教育共同体是一个伦理实体,教育善恶是教育道德的具体体现,教育是道义的事业、是求真的活动、是公平的“砝码”。教育从善的最终实现,要依靠“教育中人”的德性修养和制度德性来保证。“伦理实体”的论断给教育道德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是关于教育道德的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领导人民群众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担。正因如此,领导干部应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具备他人所不具备的一些素质,以己之拙见,领导干部应具备“四善”、即“善学”、“善听”、“善思”、“善为”。一、“善学”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学无止境”,可见先辈们对学习的重视。我们党也非常重视学习,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更是把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江泽民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要“三讲”是把“讲学习”作为第一条…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二十年 ,沂蒙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掘起 ,给秀美多姿的革命老区增添了无限活力。山东善久青铜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位“后来者”,它的历史仅有六年 ,其创办者张善久先生曾是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位内科主治医生 ,他曾以精良的医术为众多患者解除过病痛 ,当经济的大潮奔涌而来的时候 ,他以弄潮儿的姿态出现在了浪滔滚滚的海面上 ,以超人的胆识创办了山东善久青铜工艺品有限公司。最初的山东青铜工艺品有限公司只有十几个职工 ,几间破旧的厂房 ,全部家当也不过几万元 ,但是仅仅几年时间 ,它竟奇迹般地…  相似文献   

19.
肖遥 《工会论坛》2006,12(4):115-116
亚当·斯密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应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参与经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0.
善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具有绝对的价值。教育善就是教育的发展目标,包括教育理念的善、教育制度的善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善,其指向是人性的完善。教育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一个整体,共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