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历史主体论、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我们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有了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是执政党的根本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两种生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思考、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髓。  相似文献   

5.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秀隆 《理论前沿》2004,(12):21-2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解答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这一发展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1.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模式、方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最基本理解和最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现象特别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现象的最一般说明和最高层次的概括。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是在坚持毛泽…  相似文献   

6.
“与时俱进”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厚的哲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 ,同时 ,“与时俱进”是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的发展战略是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本文以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容为出发点,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从中找到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琳 《理论前沿》2005,(10):20-2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论法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对于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源远流长的"和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弄清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和谐哲学是以农业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素朴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粗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业社会时代诞生的更高级更精致的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其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从理论形态上说是对以往人类和谐思想也包括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质的提升,因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因而全面准确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从哲学思维入手,并从五个方面解析科学发展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倡导的新的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发展观 ,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正确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而科学发展观又从特定的角度体现和贯彻了唯物史观 ,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当代诠释。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其哲学基础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主旨取向、阶级本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哲学理性定位的下移有助于这种需要的实现。当前要注意哲学大众化中几种错误的倾向,使大众化走到健康正确的道路上来。实现大众化要和民族性相结合,走理论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产物,列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列宁哲学与列宁主义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简单地将两者相提并论甚至等同,将难免在肯定后者的实践功能中贬低或淡化前者的学理性和理论功能。列宁哲学具有现实中批判的理论品性,饱含辩证中唯物的理论基质,走过了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历程。列宁哲学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与俄国现实的结合,又蕴含着俄罗斯民族哲学文化传统。重新关注列宁哲学,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引领之路"应当何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率先在当代中国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对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体现出的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群众、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对于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坚持群众路线,立足于群众的思维习惯和实际进行普及宣传;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设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要求,是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深化在于教人反思,给人以启发。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发展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下,深入研究并正确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塑造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从哲学上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哲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统观和指导中国实践的历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集中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观、真理观、价值观、发展观的创新上。汲取历史经验,新时期新阶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立足于时代之上,植根于实践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持续创新发展,永葆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本质和革命特征,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必然运用这一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获得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