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和新《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城市所面临的流浪乞讨问题,有的城市甚至日趋严重.文章在对我国流浪乞讨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收容遣送办法》与现行《救助管理办法》的对比,分析了当前国务院颁布的《救助管理办法》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进行重构的若干设想,以期对相关立法及管理机关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流浪乞讨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正常、摇摆、反常等三种类型。流浪乞讨人员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策是既要相信政策,澄清错误意识;又要正视问题,制定《办法》配套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对如何依法管理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起到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受法治、习惯及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仍存在困境。从实践和长远来看,需要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做法,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对如何依法管理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起到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受法治的、习惯的及历史的诸因素制约,当前在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方面仍存在困境。虽然各地正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从实践和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做法,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职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反思,在对制度本身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以"流浪乞讨人员获得救助权"为视角展开分析,其结论是制度的完善应围绕获得救助权的保障和实现加以架构,合理界定权利主体和救助条件,明确救助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分类救助和先行救助,完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公布,“收容遣送”将成为历史。以往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容遣送性质的异化及其法定程序的缺陷;收容遣送法律救济制度及其监督机制的缺乏;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人权保障意识的淡薄。因此,必须完善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总体思路,使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的轨道,从而有效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基层基础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向富裕城市规模流动和以特殊方式行乞,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另外,其数量的增加和流动频率的加快势必增加城市治安管理压力,使发案率上升,治安状况恶化。针对其影响相应的对策是:建立行乞人员流动规模引导体系;尽快出台《公共秩序保障法》等法规;相应调整和完善警务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的工作,是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的实践者是救助管理工作者,他们直接救助服务于脏乱病残的流浪乞讨人员。作者在文中通过大量的调研初步发现,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心理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到救助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城市的形象与社会的秩序,而且在表现征象及构造因素上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9.
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相比,<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表现出两大重要变化,其一是自由理念得到了伸张,新<办法>一改从前漠视人身自由的做法,突出强调了对人身自由,尤其是行动自由的保护;其二是行政机关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方面角色的转变,由从前的强制性权利行使者转变成主要依靠行政指导和福利措施的管理者.这两方面的变化必然对国民的自由意识和行政机关执法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增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对兰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宣传教育、劝返、长期救助、多部门协作等多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