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俄罗斯学者以"中国苏维埃运动"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年至1937年10年历史,但"苏维埃革命"更触及事物本质,以其命名更为适宜。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以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为指导,从宣传苏维埃到建立苏维埃,从不退出国民党的内部联合到外部联合再到抛弃国民党旗帜,从认同直接革命形势到承认革命的第一个高潮已经过去,从以城市暴动夺取政权为中心到逐步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从俄国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的模式转到中国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体现了共产国际指导中的调适和结合。中国革命苏维埃方略的系统确立,有利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三阶段论的重大缺陷,造成"左"的错误发生,并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列宁之后,十月革命形成的政治体制发生了严重变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被歪曲,苏维埃由人民政权变成了官僚主义体制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苏联政治制度的不完善越来越阻碍着苏联社会的发展,不实行社会生活民主化,不恢复苏维埃这一人民政权机关的职能,就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因此,戈尔巴乔夫把恢复人民全权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苏联剧变苏共垮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走进了死胡同。人们在抛弃这个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作为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苏共。这是因为,在斯大林体制模式条件下的苏共,长期不思改革,难以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全党贯稳新经注意到政策的同时,曾以主要精国投入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提出了实行党政分工、改革党的组织体制、反对官僚主义、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改革设想和措施,经过改革,使一度陷入深重危机的苏维埃国家午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阔步迈向21世纪,是和中国共产党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分不开的。我们党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和突破,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超越体现在理论、体制、发展战略等方面。这些思考的成果为党后来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样被破坏殆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制度是在列宁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但苏共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演变成为个人集权制政党。苏共的消亡 ,其主要根源在于过度集权的体制积重难返 ,难以寻求、开拓一条从发展党内民主着手 ,取得体制内改革成功之路。可以说 ,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即是因为缺失党内民主而消亡的。  相似文献   

8.
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为此,戈尔巴乔夫以列宁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为目标,试图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但实践的结果证明此路不通。本文分析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行不通的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总结了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列宁关于对苏维埃国家机关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怎样进一步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强调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也是对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排挤和消灭的过程。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形成一致与和谐的关系。然而,斯大林把和谐看成是无矛盾,甚至"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唯物辩证法,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也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苏联国家监察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列宁时期监察制度的创立、斯大林时期监察制度逐步发生畸变和斯大林之后国家监察制度的调整。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受政治神秘主义的支配与操纵,人民监督作用有限。其启示意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讲权力的监督,也要讲权力的制约;国家监察机关必须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需要加强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3.
张亚  尹利平 《工会论坛》2014,(1):109-111
苏联在两制关系问题上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必然代替而忽视必须利用,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艰难困苦,经济失力;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在实践上滑入单纯注重必须利用而忽视必然代替的泥潭,这直接引发苏联上层建筑领域的波动,导致政治失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深刻汲取苏联的教训,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平衡中壮大自身。  相似文献   

14.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苏共为了加强在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基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这些措施逐渐改变了苏联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农村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改变,使农村青年产生了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新经济政策范围内无法得到满足,在农村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变革的要求。斯大林的大转变为急于改变生活现状的农村青年提供了机会,他们因此成为结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相似文献   

15.
苏联社会主义深陷计划经济桎梏而走过一条坎坷道路,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抛弃“新经济政策”确立计划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圣经。中国曾经全面学习苏联,“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历了曲折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固化过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道路”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巨大突破。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识形态障碍是苏联模式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