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正>宛政[2015]4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就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  相似文献   

2.
吴磊 《前沿》2011,(21):188-19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之间联系密切,这体现在两者主体、要素以及最终目标相同等三个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两个途径:一是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自身建构;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加大我国文化形象的宣传力度,打造能够集中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全球性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对于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民族的四大节日,是我们先祖所独创的且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节日。但在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却被邻国率先在国际上权威的文化组织登记注册。我国对传统文化节日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9月,"端午节"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传统节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困境.规划建设布依族文化生态重点保护区、加强节日文化非遗传承人保护与培养、多层级常态化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多形式记录与保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成为布...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近日获得通过,并于7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传承、传播以及管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本级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这次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会议十分重要,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现在我再强调三点意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必然要求。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保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最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能使地方民众受益,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并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普惠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以及中国10年来的相关保护工作,特别是鲁中地区保护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实践表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在于融入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互益互补的关系;顺应当代城镇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态势,在乡村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社区,促进"城乡民俗连续体"的良性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假如不承认那些从农耕和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传统可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承认通过空间转换和发展了的各种文化传统可以为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化建设做出贡献,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所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所要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就只好被解释为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和挽歌。  相似文献   

12.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开展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到海口市群众艺术馆、龙华区骑楼老街等地现场调研,并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考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除具有自身特点外还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点.由于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等原因,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明确保护和开发的范围,加强立法保护与发展创新,采取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今日民族》2007,(6):17-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的精神,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相遇而被建构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取决于其能否重新回到日常生活,并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空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获得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韩成艳 《思想战线》2011,37(3):94-9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落实在特定社区。按照中国现有体制的特点,县域是进行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即社区保护的较好平台。湖北长阳对于其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内在需要,能够进行立法、行政的制度建设,调动公共财政来支持公共文化发展,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的学校体制和传统的社会生态中都能够有效传承,这是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纳入现代的公共文化予以制度支持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云政发〔2006〕75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为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加强保护工作,在各州、市人民政府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审核,省人民政府同意将“泼水节”等147个项目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8.
渝府发[2011]2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际联席会议审核,市政府同意将《吴癞子的传说》等1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予公布。附件: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相似文献   

19.
杨阳 《求索》2013,(11):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整合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了分属不同领域的民间文化事项。我国现行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公法为主,公法对保护即将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一种智力成果,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承从根本上要依靠私权主体自发的行为来完成,很难纳入政府公法行为的强制行为中。所以,利用私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知识产权法领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并试图构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文化性、稀缺性和独特性。在提倡文化保护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以实现文化的延续性,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非物质文化视角,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对其非物质文化性的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