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政财界》杂志1995年3月号,在《终战50周年特辑》发表日本政策研究中心题为《重新思考“昭和之战”》的长文,从七个方面对日本侵略战争进行辩解和美化,在日本此类言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其要点摘编如下,供读者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存在着的“皇国史观”。 一、关于“考察‘昭和之战’的基本角度”。文章称,东京审判是“以日本政治、军事领导人‘共谋’发动‘侵略战争’的名义,对日本从满洲事变至大东亚战争失败大约14年的战争行为定罪的”。如果按照这一“单方面的‘定罪史观’”,那么日本的历史“永远是被定罪和被谴责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1990,(3)
1990年8月18日下午,新加坡学者卓南生博士和蔡史君(女)博土访问了我所。卓南生博士曾在新加坡《星洲日报》任撰稿人多年,现为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教授。蔡史君博士现为日本津田塾大学国际关系学科副教授。 陈吕范所长向客人介绍了我所机构设置及研究状况。 卓南生着重谈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日本与东南亚的关系现阶段主要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对中华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尽管《老子》一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及辩证思想。为此,该书也引起了欧美学者的兴趣、关注。不同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仍不满足于前人的翻译,总希望获取新启迪、感受,因而留下许多见仁见智的译本。在对《老子》部分英译本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期盼更新、更好的译本问世,以利于老子研究方面中、西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战前日本介绍鲁迅文学活动的文字早于中国;五四时期日本文化人也较早地从文学的角度发现了鲁迅的价值;3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完成了从“旧文人”到“文坛泰斗”的认识转变;鲁迅逝世时日本出版了世界第一部《大鲁迅全集》;中日全面战争期间,日本还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鲁迅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针对活跃于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的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津田左右吉(Tsuda sokichi,1873-1961)的"国民思想史观"、"日本文化史观"、"东洋文化史观"等学问理论的主张,解析其对近代日本文化"独自性"意识的形成及"国民思想"对日本社会之影响,进而探讨其"东洋文化史观"的形成与学问转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代广东嘉应州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诗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努力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积极促进国际友好合作,日本友人誉之为“在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的《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率先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于中国。随后创办《时务报》,宣扬变法改革。其诗“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主张“我手写我口”,情深意远,独辟蹊径。《人境庐诗草》被誉为史诗。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6日,隶属防卫省的日本最高军事研究机构防卫研究所对外发布了《中国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日、中、英三个版本,包括“前言”、“中国的对外姿态”、“活动范围的扩大”、“增强作用的军事外交”、“装备的现代化”、“结束语”及两个专栏八个部分,其中中文版共34页。这是日本首次针对特定国家发布此类报告。  相似文献   

8.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以“满蒙开拓团”的形式,将30万左右日本农民强行移入中国东北。日本移民的大规模侵入,使日伪“国有”土地迅速膨胀,土地关系全面殖民地化。与此同时,日本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东北水田开发有了显著的发展,使东北农业也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2014年2月1日,日本防卫研究所正式发布《中国安全战略报告2013》.这是日本防卫界自201 1年以来发布的第四份该类报告.作为隶属日本防卫省、有着日本兰德公司之称、集研究与教学于一体的防卫思想库翘楚,日本防卫研究所的职责是为日本政府提供防卫政策理论支持,其研究成果能对日本防卫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探讨《中国安全战略报告》,有助于了解日本防卫界的中国安全观. 一 2011年3月,日本防卫研究所发布了第一版《中国安全战略报告》.①在发刊词中,该研究所明确指出,出版该报告的背景是日本国民对中国军事力量扩大的关心“日益增高”,同时中国军事力量扩大“使周边国家和相关国家感到担忧”;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日本“国内外读者理解中国的军事和安全战略,并成为进一步加深讨论的契机”,其中包括“加深日中两国在安全保障领域交流的全契机”.  相似文献   

10.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11.
新书介绍     
书名 《第四次经济危机》(第四经济危机) 作者 牧野昇 出版 开拓出版社 东京 1997 251p.日文版 提要 作者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曾任三菱综合研究所会长,现仍为该所顾问。他在经济与产业政策、技术及新产业开发研究方面具有很高造诣,曾经在1987年就准确地预见到了日本将会发生第三次经济危机。他著作颇丰,如《牧野昇的日本产业论》、《日本经济有无“恶魔的选择”》、《第三次经济危机》等。 该书指出,始于90年代初期的第三次经济危机与前两次,即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经济危  相似文献   

12.
古川裕,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大阪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部中国语学副教授,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古川”是他的姓,“裕”是名字,在日本专门教汉语,研究汉语。他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同中国人开地道的玩笑,个头不高,白白净净,交谈起来,常伴着朗声大笑,不知道的,一定以为他是一位爽快的南方人。初识古川裕是在北京的第六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上。他站在讲台上用清晰、准确而有感染力的汉语发表他的学术论文。“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的名词一般都可以受到数词和量词的修饰,如‘一个人、两张票、三本书。四条腿……’等等。表面…  相似文献   

13.
孟晓旭 《国际问题研究》2023,(2):103-121+126
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要求构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提升防卫费,首次将经济安全保障明确纳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提出以集“外交力、防卫力、经济力、技术力、信息力”一体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向是日本追求“大国化”的表现,也有配合美国战略需求和牵制中国的地缘安全考量。它突破了日本战后长期坚持的“专守防卫”原则,导致其成为新的危险性安全变量,这将加剧大国安全竞争和地区安全冲突风险,导致中日安全关系更为复杂。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的日本金融改革,是在盟军统帅部要求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金融改革在摧毁战时金融的基础上,进一步试图将日本金融“美国化”,但因美国体制在日本“水土不服”,“美国化”最终归于“日本化”。本文在论述日本金融改革的基础上,考察战时日本金融的状况,得出战时形成的主银行体制在改革期间并未被中止,而是依然延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高桥虫麻吕论──《万叶集》研究之一赵乐高桥虫麻吕在“万叶”诗人里是颇有个性的。由于他写了较多的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和歌作品,在日本有“传说歌人”、“叙事诗人”之称。我国读者对高桥虫麻吕还不甚熟悉,因此,本文拟对他的主要作品加以翻译介绍,并就其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把中国当成潜在威胁是错误的”——一位印尼老将军的结论远70年代初期,我在学校学印尼语时,经常听到老师们提起“苏多莫”这个名字。他当时是印尼恢复治安与秩序行动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毕业后,我参加过有关学术团体联合举办的地区形势务虚会,当谈到印尼情况时...  相似文献   

17.
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斯·皮奇雷斯在《国际关系学的新内容——全球经济政治学》一书中,将“全球经济政治学”界定为“关于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的新的国际政治学”,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即“一系列全新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括”。这为我们研究21世纪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当代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形象和平崛起于世界,世界也普遍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面对全球政治的“新范式”,中国和平崛起应包括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广泛的全球认同的文化价值。本文认为,确立可持续发展位的意识和位势,是当代中国全球…  相似文献   

18.
战后以来,日本利用非法的《旧金山和约》,以种种伎俩企图将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据为已有。《旧金山和约》违背了反法西斯联盟“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和盟国一致原则的约定,是对盟国处置日本领土规定的否定;日本背弃了在战败投降时接受盟国《波茨坦公告》的多次承诺;美国也从来没有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中国为收复钓鱼岛主权做了不懈努力。因此,日本将《旧金山和约》作为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历史和国际法“依据”,是回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自欺欺人的谎言。  相似文献   

19.
自从电影《大河奔流》中出现毛泽东的领袖形象后,“领袖”的风姿便此起彼伏地跃现于中国多部影视剧中,《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大决战》、《杨开慧》、《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各个时期的毛泽东身影栩栩如生地走进观众的视线。据粗略统计,在毛泽东逝世后的整整20年内,中国的银幕上,共出现了13个“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