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以台湾地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态度作为切入点来探索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真实看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受到两岸长期隔离和台湾特殊的发展路径、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以及两岸交流制度方面等原因的影响,台湾青少年在看待中华文化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此,我们认为应该通过网络、学校等途径来改变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从而加深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和认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
正有专家担心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不够认同,但这就像某些台湾青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一样,属于政治问题而非文化认同问题。所以,与其在台湾青年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现实中,无谓地纠结台湾青年是否认同中华文化,不如探讨如何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构建两岸一家亲认同的真问题。随着两岸青年交流日渐频繁,笔者发现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非如部分专家所担心的那样排斥与陌生,而是已根深蒂固无法取代。他们还将中华文化在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京台两地文化教育交流成果,促进两岸国学教育深入交流和共同发展,增强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2014年8月25日至31日,北京市教委、市台办组织北京市国学教育参访团"赴台交流。在台期间,参访团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师生交流等方式,就办学理念、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管理以及特色教育等方面,与台湾教育界同仁进行了广泛交流研讨,感受到血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构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前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弱化。从文化和政治属性两个面向来对既有的民调数据进行梳理与诠释,发现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导致多数台湾民众虽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但又以所谓的“台湾人”自居。两岸制度差异影响了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台湾社会有关国家认同的民意充满内部分歧和变数。鉴于中华文化对岛内的持续影响力,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的依赖性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偏好维持现状,大陆方面在台湾地区重构国家认同上存在积极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两岸以高校开放招生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切入口,开创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两岸学生群体是推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应突破当前两岸学生群体发展的种种限制,促进两岸学生的大交流大团结。  相似文献   

7.
史兰 《黄埔》2014,(5):35-37
正台湾问题的解决根本上依赖于两岸同胞的共同意志。认同,这个心理学术语,已经成为反映两岸同胞意愿的重要指标。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深化,两岸的认同危机正在逐渐消融,并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都累积了一定共识基础。而黄埔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两岸认同的独特魅力,尚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正9月5日,"鹅湖书院寻根之旅"启动仪式在鹅湖书院举行。该活动由上饶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铅山县人民政府、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饶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时以纪念朱熹诞辰888周年为契机,弘扬以儒家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微微鹅  相似文献   

9.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10.
应当从培源植本入手,着眼于台湾的青少年一代。通过促进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是民族凝聚与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最终  相似文献   

12.
陈筠 《两岸关系》2010,(1):16-18
贾庆林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继续全面贯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8)
正306.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两岸青少年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关心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传承中华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调动和激发两岸青少年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加强互动,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台湾花莲市花莲县民族里里长张东耀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5,(22)
<正>10月31日,2015两岸青少年"汉字溯源漯河行"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幕。此次活动选在"字圣"许慎之乡漯河市,旨在通过举办两岸青少年汉字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相互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活动由国台办信息中心和漯河市台办联合主办,漯河市台办和许慎文化园管理处具体承办。国台办信息中心主任仇开明,漯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蒋志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后,两岸青年学生还一起参观了台资企业旺旺集团漯河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现实挑战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华文化进行渗透,严重冲击了中华文化认同;一些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和平演变"战略弱化我国主流文化认同;转型时期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涌现严重威胁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有: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实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中华文化认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给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我们应当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并探索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12,(7):72-72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艺术同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书画艺术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之奇葩,蕴涵着根脉相同的文化精髓,有着同根同祖的文化内涵。两岸的未来属于两岸的青年,两岸的青年也将决定两岸的未来。为了促进两岸青年书画的共同繁荣,增进两岸青年书画家的情谊,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家园。海峡两岸尽管在60多年中走过了不一样的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下,两岸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但两岸中华文化的底色并没有被改变,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文化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中华文化始终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心灵相通的重要桥梁。一中央历来十分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对发展两岸关系的作用。从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大陆就把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4月,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溪口举行。海峡两岸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溪口,围绕"中华文化的礼俗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清明文化的核心是"慎终追远",是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这些民俗文化对于凝聚民族认同、提升"两岸一家亲"的共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率团出席论坛。蒋孝严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清明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构建厦金特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厦金两地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并可以重新定位厦金两地的角色与作用。厦金两地应分别寻求两岸当局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安全)层面的特殊政策支持,以厦金经济特区、文化(社会)特区、政治(安全)特区模式,在分别服务于两岸各自参与全球化的需要和发展两岸关系的需要的过程中,求得自身发展。构建“厦金特区”,不仅有助于两岸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安全)一体化的实现,并可在经贸自由化与便利化、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发展、厦金两地自身的开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