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自我接纳总分及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我接纳已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内部心理因素。本文从自我接纳的角度入手,采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探究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大学生人数激增,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代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阐明了其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并从保护贫困大学生原有积极品质和扩展其自立人格和心理弹性等方面,多举措、分层次对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入发展,高校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贫困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大。贫困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基于此,文章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分析了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大学校园里出现了特殊群体一贫困生。文章从贫困生心理健康这一角度出发,从贫困生心理现状入手,探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研究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贫富不均现象在高校中的反映.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明显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有必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其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负问题是中小学生中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蒙上了阴影,也成为许多孩子的噩梦。本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受欺负者遭受欺负的经历、受欺负者的抗逆力水平、影响受欺负者抗逆力水平的因素。依据Hunter抗逆力的层次模型,采用抗逆力的三种策略形式来分析受欺负者的抗逆力水平,最后结论认为,发挥外在保护性因子的作用是快速有效提高受欺负者抗逆力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受福建省教育厅的委托,我们对本省10所大学2千多名大学生恋爱、自杀倾向、网络依赖、学习、偷窃、贫困、单亲家庭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各种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9.
杜继忠 《工会论坛》2005,11(5):133-13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最主要的是,学校对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应当采取具体措施加以扶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发是近年来高等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界定了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含义,从社会角色、社会分层和社会化等角度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贫困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出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困境,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成熟远远滞后于生理成熟的发展速度,由于存在这样的矛盾,其抗逆力水平明显较低,导致他们面对与处理挫折的能力不足,有碍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工作方法在介入中学生抗逆力方面的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开展的过程与结果,着重评估在社工介入后服务对象的抗逆力变化情况,旨在提炼出一套提升中学生抗逆力方面可行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贫困生作为占高校大学生总数五分之一的教育弱势群体,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关系着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概况和人格发展特点进行了阐述,进而从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精神渗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提出响应对策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在和谐融洽的校园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卑感和抑郁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活动,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尊重、关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团体传感,互相观察、对比、学习、感染、体验、感悟,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悦纳自我。通过训练可以调整学生的认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作者从近年来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发,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阐述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向预防和教育的模式转化,并介绍了自己在心理教育中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这种影响因素多呈现隐性、感性、细腻的特性,但往往在学生步入大学后容易被忽略。文章从家庭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大学生家庭教育资源的相关性,探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是当前大学校园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应该从心理角度去关注这一群体。在给予他们更多物质资助的同时,要从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尊重贫困大学生,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武汉市1080名流动儿童和628名当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要差于当地儿童,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和个人抗逆力均对其精神健康产生显著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不显著。为此,提升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水平,需要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学校教育活动,发展更多的融合计划,将提升抗逆力的教学目标嵌入到教育体制之中,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目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友的主要因素。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其承受压力的能力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起到较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就应该努力强化大学生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弹性。端正大学生的情感定向、规范大学生的情绪发生的标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治理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内容空泛、方法僵化、形式主义、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四个突出问题。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人员和心理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笔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入手,探索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科学方法,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可行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