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累惯犯犯罪心理特征 1.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初犯中,有的人意志坚强,偶有失足,经过教育挽救后,则决心改正,即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有的人则意志薄弱,初犯以后,虽有悔改愿望,但经不住外界诱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也就是这种人江山难改,秉性难移。这种人认为自已是判过刑的人,到处遭到人们的冷眼,缺乏改恶从善,重新做人的勇气,反而把犯罪作为谋生的手段,似乎对法律制裁无所畏惧,对于监狱生活已经习惯,认为如果  相似文献   

2.
在ATM机上多取款这个案例中,有人认为本案当事人构成不当得利,也有人认为他构成民法上的侵权行为,而非不当得利。本文认为当事人在第一次从自动取款机上取钱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而后面的所有取钱行为则构成民法上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前众多的研究材料大多以35周岁为青少年吸毒群体的上限年龄来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构建戒毒体系时应以18周岁为界,对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18周岁以上的成年吸毒人员实行双套互相有机衔接的戒毒体系。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其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正在走向成熟时期,一方面生理上身体增长速度快,精力旺盛;心理上富于幻想,好奇心强,容易冲动。另一方面涉世不深,单纯幼稚、辨别是非能力不强,道德意志薄弱,易受友伴群体的影响甚至被左右行为。处在这种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就像一个有待…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的阐述了行为观。亚里士多德认为,行为是人品质完满实现获得德性的方式。一个人的行为怎么样,他的品质就怎么样。亚里士多德把行为分为意愿行为和违反意愿的行为,对应称赞、惩罚、原谅和怜悯。  相似文献   

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市警察局长达菲这两个月有点烦,原因是他在休班时抓了嫌犯,但警察工会认为他的行为违反了工会的有关法规,所以将他所在的市政府告了。  相似文献   

6.
根据案情介绍,我认为方为义同志文中所述的对此案定性的几种意见都值得商榷。我的看法是:对吉布吉尔的行为既不能以敲榨勒索,或过失杀人定性,也不能认为他仅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没有构成犯罪。按照刑法学犯罪构成的理论来分析,我认为吉布吉尔的行为,定抢劫(未遂)罪比较适当。  相似文献   

7.
<正> 犯罪心理学研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证明犯罪心理的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犯罪心理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它看成是恶魔附体的结果,也有人把它同意志薄弱和情感障碍联系在一起。于是,魔法、驱妖术、鞭挞以及脑叶切除术等方法,便相继被用来作为出除恶魔或医治意志薄弱的手段。到了十九世纪,有关心理的旧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通过对解剖学、生理学及其它医  相似文献   

8.
数次侵害行为是指反复不断出现的侵害行为。这种反复不断的出现,是当前一个行为(不法侵害行为)的部分已经结束,而就整个行为来看没有完全结束,这也就是说,对于受侵害人来说,他的危险并没有被排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被害人可以针对这整个行为选择在一定时间采取反击行为,这就当然包括选择在前一次不法侵害行为完结,而在后一个侵害行为尚未完全发动之前进行。对连续数次的侵害行为,有学者认为可选择在前一次侵害行为结束,后一次行为开始之前的任何时间进行防卫。笔者认为,对该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应一概而论。对于后一次行为已经…  相似文献   

9.
一、抢劫信用卡事后使用的行为[案例一]:行为人A对被害人B使用暴力,迫使B说出银行卡的密码之后,B趁甲不备逃脱A的控制,A随后立即前往最近的ATM机处取出卡内所有现金1万元。第一种观点认为,抢劫信用卡的行为可以构成抢劫罪,其后的使用行为如果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二者存在牵连关系,可以按牵连犯来处理。[1]第二种观点认为,抢劫信用卡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其后的使用行为才是真正侵犯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行为,使用抢劫得来的信用卡符合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他  相似文献   

10.
晚清名臣中,张之洞与报业的关系尤深,他对报人既尊重又打击,对报业既重视又压制,陟罚臧否的行为之后是毁誉参半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张之洞在维新前后的报业活动,对其报纸理念进行了提炼,认为其矛盾的行为背后,是根植于政治理念和时代背景之上,多重因素叠加后的合理性存在,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狱中,他检举揭发了自己同胞兄弟的犯罪事实。他的二哥和弟弟因此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行为在他的家乡特别是家庭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乡亲们认为他自私透顶,母亲认为他大逆不道,一度宣布和他断绝关系,妻子提出离婚。但他却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通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艰难抉择。在湖北省琴断口监狱,犯罪人侯安向笔者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盗窃成性,我陷入罪恶的泥潭无法自拔我这一辈子做过很多错事,坏事,毁了我自己,也毁了我的家。如果说我这30年来做对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我检举揭发我的亲兄弟了。我的童年非常不幸。在我8岁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王某将自己盗窃来的彩电托准备回乡探亲的方某带回家,并告诉方某彩电是他偷来的。方某拒绝了王某。王某思前想后,觉得彩电不好处理,只得将彩电抛在野外。方某见王某将彩电扔掉,觉得反正这彩电也不知是谁的,还不如自己拣回去看,遂将彩电拣回。对方某的行为如何认定分歧较大,有人认为不构成犯罪,有人认为构成犯罪。认为构成犯罪的,对于罪名也认识不一,有主张树成窝赃罪的,也有人认为应定销赃罪。请问,对方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读者晓未晓未同志:我们认为,首先,方某的行为不构成窝赃罪。理由是:第一,方某主观上没有…  相似文献   

13.
一、物权行为理论概说所谓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变更和废止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如所有权的移转、限制物权的设立等。物权变动是该行为的必然结果。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早在1820年,萨维尼在讲学中就创造了这一思想: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契约而践行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包含着一项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1840年,他出版了当时被称为“巨著”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更系统地阐述了物权行为理论。他认为:第一,“交付是一种真正的契约…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杨金琪认为,公正司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他认为法院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司法保护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是有力的。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只有摆脱法律知识的贫乏、法律意识的淡薄,抓好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才...  相似文献   

15.
胡东海 《中外法学》2012,(6):1176-1189
在与国家法的关系中,法律行为只是一种法律事实,还是一种独立规范,学说上对此素有争议。由于萨维尼既强调意志的规范效力,又认为法律行为只是法律事实,所以他的观点是矛盾的。在此后的学说史中,法律行为的主观论均坚持意志具有规范效力;而客观论认为行为的效力应系于实在法,意思只具有实践效力,不能从意思自由直接推论法律行为具有规范性。由此,客观论的各种学说从不同进路构建了意志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但均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法律行为具有规范性的论据。实际上,各学说之间的争论均源自他们关于法律行为内涵的理解上的分歧。因此,应区分"实践领域经私人自治而形成的主观法律行为"与"规范领域经他律而形成的客观法律行为";客观法律行为是通过解释主观法律行为的"规范意义"而被认知的;客观法律行为才具有规范性,是一种个别规范。  相似文献   

16.
请求权是权利人请求他人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权利的权利。这早已成定论,“但他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性质如何,权利人实现的是什么样的权利似乎还不明确,因此导致关于请求权性质的种种看法:从定义上看,请求权和债权一样,都是请求他人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权利。所以有人认为,请求权就是一种债权,适用债编的一切规定;也有人认为,请求权不是一种独立的权利,而仅仅是民事权利作用的结果。即民事实体权利效力的延伸;还有人认为,请求权是一种准债权,即与债权类似的一种独立的权利。台湾学者往往把请求权作为债权的重要属性之一,在适用时又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很少提及债权  相似文献   

17.
搜案     
《法人》2006,(8):86-86
刘志华被中纪委立案审查7月13日,中组部副部长、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欧阳淞介绍称,鉴于刘志华的行为违反党纪、政纪,中央纪委和监察部正在对他立案审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在6月11日审议时认为,刘志华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家庭暴力中受暴方以暴制暴行为的出现,关于这种行为的性质的分析也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故意犯罪行为,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应属正当防卫。本文首先分析自救行为的正当性,通过对构成自救行为的必备条件的分析,进而将这种以暴制暴行为定性为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民法典草案》的有关规定,认为有必要将有涉他效力的事项分为完全涉他效力事项和限制涉他效力事项两类。所谓完全涉他效力,是指该事项的发生使得连带债务完全消灭,此时,各连带债务人所承担的给付全部债务的义务,因任一连带债务人为消灭债务的行为而归于消灭。所谓限制的涉他效力,多发生在个别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的情形.该事项的发生并没有使连带债务完全消灭。  相似文献   

20.
论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事实行为本是民法学概念 ,援用在行政法学中时 ,产生了很大分岐。总结起来 ,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的主张主要有 :1.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所为的不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① 或者说不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②2 .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指行政机关非以发生法律效果之意思 ,向外为意思表示之行为 ,该行为发生一定法律作用 ,但并非为该行为时所欲发生者。③ 3 .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作出并产生相应法律效果的客观的物质活动。④ 关于行政事实行为的性质 ,有认为是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 ,⑤ 也有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