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战后期 ,美国对华政策是在既要维持和苏联的战时合作关系、不能刺激苏联 ,又要着力准备在战后与其争夺中国的特定背景下形成和确立的。因此 ,苏联在中国的动向和欲望、对国共两党的真实态度即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最重要依据。尤其是苏联对美国在华所作的努力所持的积极立场 ,更是美国对华政策得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所在。一、苏联对中国局势的积极干预和对国共冲突所持的公开立场 ,促使美国开始介入两党争端。皖南事变后 ,国共关系就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但美国对此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作法。随着形势的变化 ,美国政府非常敏感地注意到 ,苏…  相似文献   

2.
1945年至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战后革命战略形成的关键年代。在苏联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于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动,做出了灵活及时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利用了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及时夺取了军事上有利的战略地位置,而且顺应和把握了国际和国内局势的走向,在政治上逐渐取得了主动权。在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中,高举起了革命战争的大旗,并最终把中国革命全面推向胜利。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国民党在中国国内战争中遭到失败和共产党政府干1949年10月接管政权以后,在美国围绕着“是谁失掉了中国?”这个问题展开了尖锐的内部政治斗争,即由于谁、因为什么,使得美国对华政策迟到了失败,这场失败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这个国家取得的仿佛固若磐石的统治地位毁于一旦。1949年美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内称苏联是导致国民党失败,从而也就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罪魁祸首。1949年在联合国大会第四届会议上,国民党代表在美国的支持下对苏联提出指控,要求联合国审理,指控案的标题是“苏联违…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因此,在二战中中国也就成为了远东地区的主要焦点。抗战时期,西方大国对华的不同政策反映了他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的对立和统一,而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则是抗日战争时期西方对华政策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1945年,斯大林通过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华政策。他选择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结盟,以实现苏联在华的一系列现实利益。1949年初,以米高扬秘密访华为标志,斯大林将对华关系的主要对象由国民政府转向中共,开启了同中共结盟的进程。二战后初期,苏联与中共在中国东北层面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战略性关系,是斯大林1949年初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基础与起点,使他更愿将中共视为苏联在华利益的新支点与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苏联远东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开始实施"联华防日"的对华政策,在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的同时,又对日本奉行中立、"不干涉"的政策.从1933年起,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亚洲的不断扩大,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其"联华防日"政策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这种对华政策的变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7.
1931—194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使得苏联的国家利益受到了威胁,苏联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和着眼点,不断地调整其对华政策。这种政策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阶段性、多重性、矛盾性,对中国的民族战争产生了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8.
1931-194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使得苏联的国家利益受到了威胁,苏联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和着眼点,不断地调整其对华政策.这种政策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阶段性、多重性、矛盾性,对中国的民族战争产生了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1944年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后期.在这个时期,苏联实行国际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兼而有之的对华政策.一方面大力援助中国抗日,直至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对最后战胜日寇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与此同时,又从中索取了许多不该索取的利益,以满足本民族的私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周年的今天,对前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后期对华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和反对当今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能力,正确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增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对华采取了一种睦邻和援助中国革命同构的外交政策.因中东路事件,1929年7月17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交.到了1931年9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使其远东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苏联以此为契机,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本文拟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苏联对华实行的"联华防日"政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初期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下,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东北问题采取双重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闫兴德 《世纪桥》2009,(19):31-32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分裂。国共两党关系转折是在当时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其中,苏联对华政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为了维护远东利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实行以支持国民党为主、以扶助中共为辅的双重对华政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却极大地助长了国民党打内战的嚣张气焰,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中、美、苏三国关系以及复杂的时局而制定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苏联的压力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随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崛起并不断扩张,使苏联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与日俱增,苏联对华实施消极的“联华防日”政策。一方面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恢复两国邦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谋求与日妥协,破坏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支持中国抗击日寇,却拒绝对日作战。本文拟对其“援华抗日”政策及其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的中国东北是国共斗争的焦点,也是苏美双方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地区。苏美中三国中的四方(即苏美国共)在这一地区进行了激烈地争夺。本文力图从三国四方交织的矛盾中揭示苏联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并由此阐述苏联对华政策以及国共两党对苏政策的目标及实质。  相似文献   

16.
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苏联在  相似文献   

17.
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源于战前美苏英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这一政策从内容上看 ,对中共是不利的。但是 ,由于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逐步加剧 ,苏蒋之间矛盾的加深 ,苏联不断调整对华政策尤其是在东北的政策并对中共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 ,为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共审时度势 ,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制定了夺取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并迅速展开 ,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伊始,虽说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愿,但其对华核战略与前任约翰逊并无本质区别,仍然在强调中国核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对华进行遏制。不过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有关苏联打算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流言逐渐增多,甚至在官方渠道苏联外交官员开始对美国进行试探,这时美国政府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苏中三角关系初露端倪。因此中苏边界冲突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核因素却是加速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2001年 1月 20日,小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 54届总统。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保持接触加遏制的同时,明显突出了遏制的倾向。美国国会的举动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今年 2月 26日,美国政府迫于国会的压力,宣布继续在今年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提出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其实,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联华抗苏战略利益的消失,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左右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国会从未间断过对中国的攻击,从而不断使得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矛盾性和波动性特点,严重影响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中美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苏联出于在远东战略目标的考虑,在对华政策方面由与美国合作逐步转向倚重与支持中共,与中共积极开展经济关系.此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苏联对中共在东北及部分华北地区政权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双方在中长铁路产权和开发东北资源方面的矛盾上.双方虽然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摩擦,但总体上中共与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苏联对中共的援助是主导方面.它构成了中苏军事和政治同盟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