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初期,谭震林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常有登门拜访托付办事的人,这些人走时总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对此,谭震林总是婉言谢绝。有一次,谭副总理指着客人送的东西问:"这是你们自己掏腰包的?"来人说:"这是我们老区人民的心意,请首长尊重我们的习惯嘛!""这可不是好习惯呀,你们很会说,说这是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相似文献   

2.
1961年春的一天,湘东老区来了几个客人要见谭震林。对老区来的客人,即使工作再忙,谭震林也要抽时间热情接待。客人走时对谭震林说:“我们是从老区来的,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首长,只是带了一桶油、一袋米,这也是我们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相似文献   

3.
小议改文风     
文风是党风的体现。在改文风问题上,原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诀窍”值得我们借鉴。 1957年,谭震林在攸县进行民主办社试点,随行人员曾经用试探的口气建议一些报告可由秘书代写。谭震林风趣地说:“那不行,如果领导干部在会上照念秘书起草的稿子,那不成了傀儡!再说,人家写的稿子,毕竟不全是自己的见解嘛!”一次,谭震林在基层遇到一场报告会。台上一位干部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4.
1967年,一些省市造反派相继起来“夺权”,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 这年2月初,为了及时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各地出现的重大问题,中央决定每两三天召开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碰头会通常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2月14日的碰头会上,盛怒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冲着江青一伙说:“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干部一个个打光。”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3,(12):55-55
第一个是把群众比喻为"铜墙铁壁"。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第二个是把群众比喻为"眼睛"。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  相似文献   

6.
谭震林的批评艺术董保存有人说批评是艺术,自我批评更是艺术。在参加了《谭震林传记》的采写以后,我对这个说法有了较深的理解。说起谭震林批评人很厉害,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他大闹怀仁堂和"四人帮"的斗争,他可以当面指责张春桥要"存心把全中国搞乱!要把所有老干部都...  相似文献   

7.
为了这一片湛蓝的天空──南郑县邮电局局长刘玉龙廉政纪事王恩全早听人说,南郑县邮电局局长刘玉龙,是个"清官"。带着三分疑虑和七分好奇,我们踏进了县邮电局的大门。接待我们的米主任说:"今年任务很重,局长忙得很。你们要找他.除非一大早来。"接着他有滋有味地...  相似文献   

8.
县纪委监察局的墙上又多出了一面锦旗。这是纪检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为民排忧解难"专项工作的效果。不久前,临猗县北辛乡村民孙乾文双手把一面写有"体察民情,办案迅速"的锦旗送到临猗县纪委监察局,热泪盈眶地说:"是你们让我看到了公道,你们真是群众的贴心人哪!"半个多月前,孙乾文到县纪委反映法院民警办案乱收费问题时,曾满腹狐疑":你们总不会官官相护吧,我只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并且说:"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相似文献   

10.
惠东,地处东江腹部,是著名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 解放以来,老区人民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通讯、能源等)远远落后于平原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区甚为严重。重点是在电力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老区人民仍然没有用上电,过着电视看不见,广播听不到,照明靠煤油灯、松脂,吃米用石臼的日子。解除老区人民的疾苦,就是党和政府未竟的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电力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惠东电力工业局充分发挥电力先行官的作用,把扶贫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努力组织实施“电力扶贫”,为老区人民办好事,用辛勤汗水谱写出新时代的“爱民曲”,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老区人民的称赞。正如惠东县委领导说的“电力局为惠东老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功绩。”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1994,(9)
谭震林说:她是真正的阿庆嫂像另外7部样板戏一样,全国人民已绝少有不知道《沙家浜》的,阿庆嫂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但是,阿庆嫂的原型──陈二妹却不被人所知。江苏常熟董浜镇政府办公室韦毓华主任向记者介绍说:那是著名作家汪曾棋根据评弹《江南红》的一个片断改编...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清明节前后的几天里,每天总有一位满脸胡须、年过花甲的老人伫立在攸县烈士公园里的谭震林陵墓前,祭奠谭老的在天英灵。这位风尘仆仆的老人来自遥远的内蒙古草原,名叫柴雨春,是呼和浩特铁路局的退休工人。老柴专程自费来攸县祭奠谭震林,已经连续好几年了。不仅如此,他还不顾各方面的劝阻,硬是从自己省吃俭用的一点积蓄中拿出1000元钱捐献给计划中的谭震林纪念馆建设。一位普通的铁路退休工人,究竟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顾委副主任的谭震林有什么交情呢?这要追溯到20年前的夏天。艰难…  相似文献   

13.
不记得是哪一位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可畏人尽如我意”。用今天话说,就是:事事处处合我心意的人,可怕。人能事事处处合自己的心意,应该感到高兴,为什么会觉得可怕呢?有例可答。战国时,齐桓公身边有四个很合心意的人。他想尝尝小孩肉的滋味,其中的易牙就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在谭震林这样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前,它却不灵了。“我们家几个人是死得其所的”195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和正在北京办公事的七弟谭德生一道参加了庆祝游园活动。看着眼前节日的欢乐气氛,兄弟俩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战争年代倒下去的几位亲人。谭震林感慨地说: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啊!从共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览》2007,(4):56-56
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一直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新中国建立以后,谭震林当了副总理,进了政治局,分管整个农林口的工作.但他时刻警惕着,千万不能变成"官老爷".  相似文献   

16.
刘勉钰 《党史文苑》2012,(11):34-38
今年4月24日,是谭震林诞辰110周年。谭震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最高职务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是新四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曾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师政委(未到职)、第二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他为新四军的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英勇  相似文献   

17.
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18.
吴志菲 《党史纵横》2010,(12):45-49
1954年12月31日凌晨,周恩来还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秘书轻轻地走进来,低声说:"总理,黄镇大使从雅加达来电。" "哦,茂物会议有结果了?"周恩来接过电报仔细看后高兴地对秘书说:"好。黄镇大使给我们送新年贺礼来了。" 原来,亚非各国人民呼吁联合起来共同反帝反殖、维护世界和平与民族独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亚非一些国家领导人也希望坐下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02,(2)
今年4月24日,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谭震林同志百年诞辰。谭震林的故乡攸县人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业绩。谭震林诞生于湖南攸县。1926年,谭震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出攸县这块湘东热土,投身革命即为家。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谭震林为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为创建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尤其是他的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原则、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和民族的瑰宝,更是故乡人民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条“毛主席语录”的真象熊华源从1967年4月开始,在全国广为流传着一条"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可以说天南海北,妇孺皆知。1981年9月,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同志在接受中央文献研究室方铭、金冲及等同志的访问时,道出了"备战、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