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代代相承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传统节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对全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记忆进行不断挖掘与重构,激发其本身的活力,让传统节日赋予现实生活以新的能量,夯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3.
徐博 《人民论坛》2013,(7):150-151
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构造共同的“情感结构”,民族则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我国当代文化是三种思想,即立国思想、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交融贯通的产物,应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甚嚣尘上,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重续传统节日的文脉精华,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庆跃 《桂海论丛》2006,22(5):1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于与“中国实际”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从思维方式、主要内涵、功能导向上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三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历代的文人雅士也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相似文献   

7.
皋陶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尤其是其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有些方面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曰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在于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现象,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内涵与价值元素。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现代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面临着观念的淡薄化、活动形式的单调化、文化寓意的庸俗化和西方节日的冲击与挑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保持固有民族特色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要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增强传统节日的群众参与性与文化形式的丰富性;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传统节日运作模式的革新与节日文化品牌的打造。  相似文献   

11.
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喜欢我国传统节日,对传统节日习俗了解不够全面,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理解深浅不一,部分学生青睐西方节日;传统节日文化缺乏转化大学生情感的条件和环境,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表现乏力。营造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环境,重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建设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南宏宇 《人民论坛》2020,(6):158-159
中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对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广泛深远。“家文化”理念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处理个体与集体、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内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薛原 《探索与争鸣》2024,(2):162-176+180
欧洲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是一个难题:它们往往在作为民族国家的坚守、对共同政治文化的接受,还有作为“欧洲人”的共同身份这三种立场之间摇摆不定。在欧洲逐步迈向“超国家”共同体的今天,德国的集体认同对于认识欧洲民族国家与欧洲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它深刻影响着德国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主导着其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也构筑着德国未来发展的愿景。二战以后,德国以逐步削弱“德国性”、接近“西方”的方式获得国家集体认同。这就是代表德国民族主义的“主导文化”以及代表政治文化的“宪法爱国主义”的争端之所在。而这一对矛盾,在欧洲层面可以得到疏解和升华。欧洲文化价值共同体与欧洲宪法爱国主义合一的愿景,可以成为德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集体认同构建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纽带。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拥有独特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对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提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可行性途径,可以使其发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肖政军 《湖湘论坛》2020,33(1):131-144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党的建设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党内政治文化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涌现出一批成果。但由于这一命题正式提出的时间较短,学界对政治文化、党内文化、政党文化等名似实异的概念辨析不够,是造成创新性不够、研究范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学术对话等不足的根本原因。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不仅要注意概念的界定及辨析,更要在方法论层面有所突破,应从转换研究议题、变革研究范式、转换研究具体路径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蒋红群  龙佳解 《传承》2010,(6):156-157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古老的传统节日孕育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其贴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人际交往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保护并弘扬古老的节日文化,对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敏 《前沿》2008,(8):191-193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受西方文化冲击和国内保护和弘扬力度不够的困境。为进一步把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要着重抓好基础工程、必要保障、关键环节、重大举措、有效方式等这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汪灵灵 《人民论坛》2013,(11):186-187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孔子学院,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章以“第三种文化”为视角,从文化的定位、寻求文化交流与共存的动力、探索文化发展模式等方面对孔子学院文化建设进行思考,旨在为孔子学院事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古老的传统节日孕育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其贴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人际交往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保护并弘扬古老的节日文化,对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