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雷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父亲司徒尔是从美国来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1875年开始,他担任由他本人兴建的杭州基督教“天水堂”教堂的主持。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杭州武林门内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11岁时被送回美国,在弗吉尼亚州上学.大学毕业后的1905年又回到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冷战"的日益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杜鲁门政府试图"脱身"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转而对中共奉行一种较为灵活、现实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南京解放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奉命留驻南京,伺机与中共"接触",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司徒雷登甚至决定秘密北上,访问北平,与中共高层领导接触.但另一方面,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美国决策者们继续敌视、破坏中国革命,与蒋介石政权藕断丝连,拒不承认呼之欲出的新中国的合法性,致使美国与中共之间缺乏战略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司徒雷登欲与新中国接触并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北平之行"的夭折也就在所难免.杜鲁门政府因此错过了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的大好机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在华的势力和利益被彻底清除,华盛顿的决策者们被迫吞下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外交实践失败的苦果.  相似文献   

3.
肖舟 《党史纵横》2009,(7):15-18
毛泽东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这篇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檄文里,司徒雷登以不十分光彩的角色定格在中国人的脑海里。60年过去了,历史深处的人与事渐行渐远。然而不久前的一场特殊的骨灰安放仪式,又再次将记忆的罗盘拔回到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对华政策发生演变,具体表现在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政治活动之中,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对美国大使的态度。司徒雷登由最初作为"驻华大使的最佳人选",发展到"对华政策的执行者",最后成为"无奈的离别者"。从人们对司徒雷登态度的转变中,可以窥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  相似文献   

5.
司徒雷登,1876年6月24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市武陵门内美国南长老会寓所,儿时在中国度过。1887年,11岁的他回到美国接受学校教育,直至1904年冬,他结束了大学和神学院的学习,被封为牧师后,又来到中国长期从事传教活动,并在南京金陵神学院执教达11年之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上燕京大学校长的岗位,任职长达27年,由此造就了燕京大学这所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6.
司徒雷登于1876年6月20日出生在中国杭州耶稣堂弄3号,其父母均是来中国的传教士,死后也葬在杭州。司徒雷登的幼年、少年时代都是在中国度过的,直到初中毕业后才回美国继续读书。从汉伯顿雪尼大学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子承父业,于1905年起在中国传教。1908~191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授。1919年在北京筹备美国基督教新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并任首任校长。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遭日军拘禁。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作为“中国通”,司徒雷登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开始走向为美国反动政策卖命的穷途末路。遍插红旗送瘟神1949年,朱德总司令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扫千军如卷席”,迅速将红旗插  相似文献   

7.
司徒雷登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见证人。他于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从1919年起任美国在中国兴办的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7月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截至1949年8月离开中国,断断续续一共在中国生活了50年。  相似文献   

8.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没随国民党政府去广州,他留了下来,等待与中共方面的接触。不久,司徒雷登同中共代表、他当年在燕京大学的学生黄华取得联系,提出了访问北平的要求,并得到了我方的同意。但是,由于美国决策者的顽固反共立场等原因,司徒雷登被召回国,未能成行。历史在此擦肩而过,很有几分扑朔迷离。本刊特分三期刊登《历史由此擦肩而过——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与我方的秘密接触》一文,以帮读者了解内情。  相似文献   

9.
他出生于中国,想要安葬在中国。几十年来,政治阻碍了这一切。2008年11月17日,中国和美国官员见证了司徒雷登骨灰被安葬于浙江省会杭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奇怪的洋人:他在中国非常有名,在自己的祖国却默默无闻。自从伟大领袖“钦点”之后,他的名字就成了声名狼藉的代称。“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毛泽东一语断定。1949年8月2日,这位73岁的瘦高个老人,黯然离开中国。8月18日,新华社播发毛泽东的著名檄文《别了,司徒雷登》,该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从此,“司徒雷登”成为一个失败的符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嘲讽的对象。然而,历史学者林孟熹告诉我们:“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  相似文献   

11.
张玲玉 《当代贵州》2009,(13):57-58
在美国 ,有一批热爱贵州的美国人. 他们成立了一个社团--"美国人贵州同乡会",每月第三个星期六都会在一家中国餐馆聚会,谈论中国的事情.每年10月,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会提供一个场所,给来过贵州的美国人作"汇报会".这些美国人,从中国西部高原回到美国,回忆里带着贵州的因子.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党史纵览》2006,(3):39-43
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1909年8月3日,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在他一生前3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生活在中国,会讲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11岁时,他回到了家乡加利福尼亚州,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外交工作.1933年,他通过美国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来又自费来到中国,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26岁的谢伟思被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派往北平担任文化官员.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变",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风云动荡.与美国国内官员不同,他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相似文献   

13.
司徒雷登与中共进行第一次会晤 5月6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中共南京军管会外事处主任黄华进行会晤.4月21日,解放军横渡长江.当时,国民党政权机构早已迁往广州,美国大使馆仍然留在南京.24日,南京解放,司徒雷登耐心等待着与中共接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潮龙起 《理论学刊》2005,(6):110-111
在近现代华侨史上,如果说旅居南洋的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华侨的一面旗帜,那么久居美洲的司徒美堂先生则是美洲华侨的杰出领袖。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数十年间,他们各住一方,为了华侨利益和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华侨和祖国。几十年来,学界对司徒美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后半生创建中国致公党、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晚年回国参政以及参加新中国建设等方面。笔者在此试根据有关资料,对司徒美堂早年的护侨爱国活动进行论述,以图再现其作为一个爱国华侨的完整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燕京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1916年成立,1929年迁入北京西郊海淀新址.司徒雷登是1919年1月底出任该校校长的.他根据教会差会、美国财团及个人意见,确定了“燕大”的办学方针:“燕在是整个传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兴办是为了给教会人员的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为了给教会培养工作人员.这正是燕大能在中国土地上得以创办的唯一理由,也是它  相似文献   

16.
<正>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一所著名的综合类大学,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是该校首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了北平,高校纷纷南迁,而燕京大学一度以独特的"孤岛"方式保留下来。燕京大学的外籍教师居多,他们中的斯诺、林迈可、班威廉、夏仁德、赖朴吾等人,利用欧美等外籍教师享有的治外法权,对支持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斯诺、赖朴吾的骨灰就安葬在未名湖  相似文献   

17.
1949年8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抨击美国的对华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的文章.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妨重新了解一下司徒雷登这位颇为神秘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岁月匆匆,转眼南京解放已50多年,毛泽东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发表也已半个世纪。作为解放南京的参加者、司徒雷登出境的目击者,我回首往事,一切仍历历在目。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险,解放了南京。全副装备着从蒋介石军队缴获的美式武器的人民军队浩浩荡荡地穿过南京市区,并经过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当时,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反动政府要员早已逃之夭夭,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呆在南京美国驻华使馆内作观望状,想见机行事,妄图东山再起。那时,我是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兼南京警备司令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新中国成立在即.一贯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美国政府,在观望数月后,指示其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等原外交人员返回美国.  相似文献   

20.
郑潇滢 《党史纵横》2001,(11):39-39
司徒雷登是美国人,然而,他不但出生在中国,而且他一生的多半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对于自己的经历,他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不但出生在那个国度里,而且还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结识了许多朋友。我有幸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后来又回到了那里当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化,当福音派神学教授和大学校长。1946年,我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跃而被提升为美国驻南京大使;然而在1949年,我作为大使,最终却是很不愉快地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