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关于“发展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阐述中.都提出了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持续增加城镇就业岗位的要求.并指出.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说明。做好就业工作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思考.并着力加以推进的重要工作。结合对《“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学习理解,笔者以为.无论是在认识连是操作的层面上.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即:做好就业工作,要实现从强调扩大就业总量到注重就业数量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福建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扩大就业、保障民生摆在优先位置,f福建省省政府已确定2011年就业指标任务是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在新的一年里,福建省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的基础上,各级人社部门及就业机构拟从“十个扩大”方面做工作,确保2011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今年,吉林省松原市实施“一增,两个强化,三项活动,四个注重,五项系列服务”,简称“12345”工程,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增”: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努力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山东,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步伐。总的思路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现在起5年内基本建立“五个工作体系”。 “三个转变”:一是指导思想的转变。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工作对象上,从过去主要为传统的民政工作对象服务,转向为城乡困难弱势群体为主的广大群众服务;在工作目标上,从过去主要保障困难群众的生存权,转向既保障群众的生存权,又注重维护他们的发展权和民主政治权利;在工作重心上,从过去以农村为主,转向城乡并重。二是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从过…  相似文献   

5.
翟传豹 《群众》2013,(7):71-72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定之基。近年来,淮安市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优先部署,大力实施“优质、稳定、便利”为重点的就业民生幸福工程,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新要求。连续三年,全市城镇就业总量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始终控制在3%以内,劳动者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保持在4万人以上,促进了招商项目的引进、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6.
付蕊 《北京观察》2009,(10):36-38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悄然来到中国,北京市的一些企业被急速卷到了经营下滑的漩涡中。为了落实”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战略部署,缓解金融危机给就业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市政府于2009年3月21日出台了《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六项措施”)。六项措施出台后,政策对企业发展帮扶程度怎样,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安改革的走向是由被动反应型警务运作模式向主动提前型警务运作模式转变,由注重管理职能向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并重转变,由注重“增长改善”向注重“无增长改善”转变。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公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深层次的公安改革势在必行,应把握住全国性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机遇,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民政局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每年拿出6000万元用于实施“三业六有”(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增加物业,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济)工程,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一是鼓励低保户自谋职业,在经济上给与帮扶;二是扩大就业渠道,定期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三是通过社区中介、社团组织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增加物业性收入渠道;四是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杨天兵 《政策》2011,(5):60-61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州市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大,就业形势严峻。为解决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问题,随州市委、市政府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空间拓展、就业帮扶、平台搭建、城乡统筹等举措,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了随州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付蕊 《北京观察》2009,(11):36-38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悄然来到中国.北京市的一些企业被急速卷到了经营下滑的漩涡中。为了落实“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战略部署.缓解金融危机给就业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市政府于2009年3月21日出台了《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六项措施”)。六项措施出台后.政策对企业发展帮扶程度怎样.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2.
1月6日,全国残联就业中心主任工作会在广东省潮州市召开。会议强调,新时期的残疾人就业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当前不仅要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还要注重残疾人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要把促进残疾人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注重事业发展与促进残疾人就业良  相似文献   

13.
提案办理和落实是提案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提案工作的难点。实践告诉我们,做好提案办理工作,增强提案办理实效,必须树立提案是政协提案,督办工作应由政协领导、政协各委(室)、政协委员等各方合力开展的观念,建立办前办中协商督办和办复后追踪问效,两个阶段并重督办的机制,实现提案办理工作由少数人负责向“大合唱”转变,由注重提案答复向注重提案落实转变,由提案者和承办单位相互抱怨向相互支持转变。近年来,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协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由少数人负责向“大合唱”转变,多方督办未复提案一是主席会议重点督办。…  相似文献   

14.
自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这个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喀斯特地区,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奇迹。杜青林部长在总结毕节试验区2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同心”品牌,这是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新探索,是社会服务工作由定点扶贫向定点扶贫与定向扶贫并重转变、由建言献策向出主意与办实事并重转变、由各自行动向体现自身优势与形成整体效应并重转变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回顾“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就业的形势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态势。随着就业规模的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相较于过去,由于产业的整合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就业结构也从单一走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为什么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就业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7.
王进 《中国妇运》2011,(2):37-40,36
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经历了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城乡居民就业形式由“正规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即向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转变,进而逐渐成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具有关调查所知,在这个就业大军中,女性占了60%左右。  相似文献   

18.
谭颖 《群众》2013,(7):I0039-I00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当前正遭遇“最难就业季”,促进就业除了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更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助于解决当前目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可谓一举两得,也与“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契合,尤其应当成为江苏各地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6,(14):1-1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明确提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完善新体制下的就业再就业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稳定就业的格局。2005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638万人,跨省劳务输出541万人,分别比2000年净增124万和28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年的47:24:29调整到40:27:3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累计达到8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本。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增长与就业背离”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促进增长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