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远生 《党史文汇》2005,(12):17-21
毛泽东是一个南方人,一个湖南人.南方少雪,湖南更少雪.而在少雪的南方、少雪的湖南出生、生长、长大的这个南方人、这个湖南人,毛泽东一生却酷爱雪、与雪结下不解之缘.他特别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也让人的心灵纯洁净化的雪.宋代词人吕本中在<踏莎行>中写道:"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更加如此,"雪似梅花,梅花似雪",性格"奇绝",形象独特.仔细读读毛泽东的千古名诗<沁园春·雪>,这首专门吟咏雪、原名"咏雪"的诗词,给人以很多的新的感触.可以从毛泽东诗词中的"雪"、毛泽东人生历程上的"雪"中,感受到诗人的雪情怀、雪人格、雪心愿.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是作诗填词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中,有不少关于气象的句子,如风、雨、雪、霜、雾、红霞、彩虹、夕烟等,但写得最多的是"霜"与"雪",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生前定稿的正编42首诗词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修订重印),写"霜"的词有5首,写"雪"的诗词有8首,共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多。毛泽东诗词中的"霜""雪"与历代文人墨客不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觉和意境,提升了诗词的境界,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增添了诗词的磅礴之气,远远超越了古人,给读者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以观察雪景的吟唱之作《沁园春·雪》,更是绝美至极,成为古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也由此引发国共两党一场诗词大战。  相似文献   

3.
熟悉毛泽东诗词的朋友一定知道1930年2月毛泽东在率部进击江西吉安县城途中所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首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展现了红军将士无所畏惧、志在必得的信念信心.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无数杰出的诗人和词客写出了千古名篇。在他们笔下,少不了对"霜"和"雪"的描写,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又如李白的"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呔,风雪夜归人",韩愈的"雪拥蓝关马不前"等,被后人吟诵千载。毛泽东是作诗填词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中,有不少关于气象的句子,风、雨、雪、霜、雾、红霞、彩虹、夕烟等,信手拈来,但写得最多的还是"霜"与"雪",可谓情有独钟。与历代文人墨客不同,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友人"是谁,人们一度众说纷纭.但根据后来陆续披露的一些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友人"就是周世钊.毛泽东此诗初稿写于1961年.当时他的秘书林克曾对毛泽东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据<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吴正裕、李捷、陈晋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披露,林克所抄写的该诗的标题就是"答周世钊",而此书版本十分可靠,因此此题应该就是原题.  相似文献   

6.
胡国强 《党史文汇》2005,(12):22-25
一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干里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12月23日至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讨论并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会后,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1936年1月26日(即农历正月初三)"东征部队"由陕北子长县出发,挺进至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并庄严发布了<东征宣言>.2月23日,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政委毛泽东、总指挥彭德怀指挥下,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毛泽东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就是部队在袁家沟期间写的.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会见了柳亚子.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于10月7日将9年前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录赠给他.  相似文献   

7.
1996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是笔者所见毛诗的最新版本.该书收毛泽东诗词67首,是迄今收毛泽东诗词最多的本子.  相似文献   

8.
在诗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永远升腾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激情.尤其晚年,在毛泽东的诗情词意之中,一种挥之不去、历久愈浓的心志、情绪,郁郁成结,追天逐日,寓于故园、故地、故国,成为诗人毛泽东的晚年情结和理想世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祈盼,他热望,迫切地想要尽快让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世界,尽早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莺歌燕舞的美好生活.所以,仅从1996年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的毛泽东晚年诗词作品中,我们就不只一次地读到听到,毛泽东或低吟浅唱,或高歌长啸,故园呀,故地呀,故国呀,屡屡入诗,吟咏不断,诗人毛泽东的晚年情结和理想世界寄情于此,诗人兴会和政治家理想融为一体,竟成特色,致成绝唱.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精熟古代的名家名作,具有高深的古典文学素养。对史学、文学、经学都很精通。他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自勉联作为治学名言更是广为人知。范文澜在学术领域成绩斐然,被誉为"国学名家"、"史学大师"。他很敬佩毛泽东诗词恢弘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语言艺术。积极、热忱地把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译成白话文,开翻译毛泽东诗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00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在重庆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第六届年会,同时举行的还有重庆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大会。近100名代表共聚山城,纪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60周年,共同探讨毛泽东诗词的史诗性。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二届会长贺敬之以书面方式致开幕词。开幕词指出,60年前,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这次发表轰动山城,传遍全国各地,使世人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这首咏雪词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珍品,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词的发表与传世,是中…  相似文献   

11.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精熟古代的名家名作,具有高深的古典文学素养。对史学、文学、经学都很精通。他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自勉联作为治学名言更是广为人知。范文澜在学术领域成绩斐然,被誉为"国学名家"、"史学大师"。他很敬佩毛泽东诗词恢弘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语言艺术。积极、热忱地把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译成白话文,开翻译毛泽东诗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吴正裕主编,李捷、陈晋副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以下简称<全编鉴赏>).此书兼有原著版本和鉴赏版本两重性质,是第一个毛泽东诗词"全编"原著版本,也是第一个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版本.全书51万字,可谓巨著.  相似文献   

13.
自1957年1月25日<诗刊>创刊号首次刊发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基本遵从<诗刊>上发表毛泽东诗词的原样,增收毛泽东新词<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于1958年7月出版发行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9月,文物出版社以相同的内容出版发行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线装木刻本.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版本是建国后最早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集.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气势磅礴、境界高远、艺术精湛,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典范。时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再次细细品读这首词作,不仅深切缅怀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开创的丰功伟绩,而且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有重要启迪。《沁园春·雪》以"雪"起兴,写所见所感。首句"北国风光"交代区域地点。次句"千里冰封"以静景点明季节时间",万里雪飘"以动景渲染气氛,而"千里""万里"有远  相似文献   

15.
1992年<中国风>创刊号首次发表了三幅毛泽东抄录的诗词手迹.这三首词中,<贺新凉>系毛泽东自己的词作,<临江仙>经查考系民主革命家黄兴的词作.至于<归国谣>(以下简称"<归>词")一首,是毛泽东本人还是其他人的词作,虽经多方查考尚难确定,暂仍存疑.  相似文献   

16.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词作的一个高峰,它产生于中华民族出现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毛泽东说《雪》词的主题是"反对封建主义",这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另外,通过与作者另一首词作《念奴娇·昆仑》相比较,可以看出,不仅二者的主题密不可分,一为反帝,一为反封建,而且它们都选用了相同的意象——雪、雪山。与古典豪放派的苏、辛相比,《雪》词对历史人物的点评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而且透露出一位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宽广胸襟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产生过无数大诗人、大词人,也产生过无数的优美诗词,毛泽东及其词《沁园春·雪》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国内外产生如此大的反响,这是毛泽东的骄傲,也是当代人的骄傲。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由于陕北苏区地旷人稀、十分贫困,供应不起云集到陕北的毛泽东、徐海东、刘志丹的三大红军主力部队。毛  相似文献   

18.
《沁园春·雪》写于何时何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其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同春·雪》书赠给柳亚子,许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相似文献   

19.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的一条注释"西路军",似有不确切之处.本文引用中央文献室公布的资料,就西路军西征的由来、失败的经过及其原因加以阐述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