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5岁进私塾发蒙.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中学.1919年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此接受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对自己的家乡四川这片美丽的沃土也十分热爱和关心.建国后,连同主政西南地区一起计算,他十次回四川,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四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2.
1919年,邓小平在四川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可以说,这一年的经历对他告别家乡、走向法国有很大的影响.广安县立中学堂在县城西秀屏山下,原是清代广安举行科举考试的试棚,建于道光十年.清末兴学校,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为县立中学堂.当时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化学、物理、体操等科;在广安的法国传教士也在这里执教.然而这些课程已不能完全吸引这位年轻人.他一面读书,一面开始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思索着,并开始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对于不满15岁的邓小平来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无疑对他的思想有很大触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与广安一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与广安一中尹世全,徐怀林奔腾不息的渠江水,流转到广安县浓洄镇变得宽阔而明净。岸边,依山傍水的那所美丽的学校,就是四川省重点中学广安一中。广安一中的前身是广安县立中学堂,邓小平曾在这里渡过了他的中学时光。广安一中建校以来,矢志不渝地坚持发扬“勤、...  相似文献   

4.
1920年邓小平同志远涉重洋赴法国留学,去寻求救国之道,从此一离七十余载,再也没重踏故乡的土地。邓小平于1994年8月22日诞生在广安县姚坪里(今协兴乡牌坊村)一个旺族家里。辈名邓先圣,别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尔,小平是他1927年在武汉作地下工作时用的化名。小平童年、少年都是在家乡广安度过的。1910年6岁的小平正式入私塾发蒙读书,次年进入协兴场上的北山小学学习,1915年插班在广安高等小学堂读书。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旧居坐落在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这是一所南方传统的三合院,清一色的农家瓦舍,共有16间房子。1904年8月22日(农历7月12),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诞生。读私塾、上小学、进中学,度过16个春秋之后,他于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并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从此,小平同志再没有回过老家。  相似文献   

6.
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当时的名字)同200多名中国青年,从上海乘邮船,远渡重洋,去法国求学.历时18天,于10目19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受语言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邓小平这批青年被分配到法国北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这是一所市立学校,学膳费相对低些.邓小平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开始了他的法文课程的学习.由于邓小平学习刻苦,加之有较好的语言环境,经过不长时间,他的法语水平就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自琢明珠更光华──广安县四九滩电站自建纪实王世春,尹世全如果把“金广安”喻为渠江中游的一个玉盘,那么四九滩电站就是玉盘中的一颗明玲。它位于广安城北,与下游天然游泳汤青龙嘴相互辉映。邓小平同志少年时代,常与同学在青龙嘴游泳。1988年6月15日晚10时...  相似文献   

8.
张平化     
张平化戴安儒张平化,又名张楚材,字先照。1907年5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酃县石洲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私塾,后考入梅岗高小。1924年春,他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求学时,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加入了国民党左派组织,积极参加实际上由共产党组织和领...  相似文献   

9.
1978年2月2日,阔别故土58年后的邓小平,第一次在成都会见广安故乡人。那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广安县委接省委电话:有中央首长来川视察,托买点土特产送至成都。县委常委们猜测,可能是小平莅蓉过春节,一时个个欢欣,都想去成都,又怕“擅离职守”挨批评。最后“一致决定”:买点广安的土产白市柚、锦橙和奎阁酒,派县委办公室主任邓欲治、干事黎仁海、驾驶员张家义送去。2月1日下午2点,三人驱车登程。抵达成都金牛宾馆,已是2月2日凌晨5点。  相似文献   

10.
张际春     
张际春,又名晓岚。1900年12月20日出生于宜章县笆篱堡永福局(现天圹乡罗轸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8岁开始入私塾,15岁高小毕业,17岁考入县閤邑高小。1919年8月,他在县閤邑高小听了从北京大学回乡的邓中夏有关五四运动情况的介绍与演说,深受启发。1920年考入衡阳省立三师。其时,湖南革命运动兴起。张际春在这种时代潮流的推动下,逐步觉醒。他阅读了《新青  相似文献   

11.
他们都出生在四川,都勤工俭学于法国,都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 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有些相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的四川形成了一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流,而聂荣臻与邓小平就是这股热流中的两分子。1919年底,聂荣臻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不到一年时间,1920年10月20日,同样是一艘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抵达马赛港,这艘船上载的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就有年仅16岁的邓小平(当时叫邓希贤)。第二天,邓小平他们到达巴黎时,受到了比他早来10个月的四川老乡聂荣臻和他的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从那天起,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长达70余年的深厚友谊。 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巴黎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聂荣臻和邓小平等一些进步学生相继参加了“少共”。他们在“少共”的组织下,一起参加会议,一同进行革命活动,并在1923年春,先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翌年2月5日,对革命充满了激情的聂荣臻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专程赶到贝尔——拉雪兹公墓,瞻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以示他们信仰、坚持、捍卫马列主义信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21,(5)
正曾日章(1916—1940),名国策,号理之,出生于邵东流泽镇,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牺牲于福建省崇安县。求学路上,接受红色革命思想的洗礼曾日章天资聪颖,悟性过人,1930年9月考入当时办在邵东的"南京三民中学"(现邵阳二中)。但曾日章志不在"读书及第、光宗耀祖"。在这所学校,曾日章饱读进步书籍,很早就接受了红色思想的熏陶,更在学校老师、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早年曾留学法国、俄国,乃海内外皆知的经历.然而,邓小平还有一个颇具读书、写字、作文价值的启蒙学校——塾馆,却不闻于世.清代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公元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在四川广安州协兴场姚坪里(今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父亲邓绍昌按邓氏家谱字辈为长子邓小平取名邓先圣.1909年农历正月十五刚过,邓绍昌严肃地对不满5岁的邓小平说:贤娃儿,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今天送你去发蒙.从现在起就要发愤读书,好好听先生的训导.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胡震同志的事迹一直在荡激着我们的心,使我们每个党史工作者负疚难平。胡震同志倥偬追求,坎坷直前的生平,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报国为民,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一颗赤诚的心。 1907年12月22日,胡震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县先于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他八九岁时,父亲省吃俭用送他入本村私塾和初级小学读书,后又转本县宏道中学附属高小读书。1925年1月,他弃文习武,考入河南开封国民二军学生队。这个军校是当时倾向革命的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遵照李大钊的意见,为开创北方国共合作新局面,效仿黄埔军校而创办的。该校除聘请有苏联军事顾问外,李大钊还派北大学生、共产党员刘天  相似文献   

15.
在解放战争苏中黄桥战斗中,一个不满18岁的国民党军士兵放下武器,走入了俘虏行列。后来,又在党的旗帜下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就是肖菊生。日军里的小挑夫肖菊生,1929年10月生于益阳县夭成境乡白石塘村。他高小毕业后,考入县立中学。不料就读仅两三个月,日军的铁蹄踏进了校园,肖菊生只好回  相似文献   

16.
王玉修烈士,本名王慎行,字玉修,后以字称,共产党员,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乡(原洪子店区)南庄村人。19O4年出生在一个耕读兼顾,日子过得比较殷实的家庭里。家中兄妹五人,玉修最小,幼年父母双亡,在兄长和姐姐的照顾下长大。从小在本村小学读书,192O年洪子店高小毕业后考入天津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在求学时代,他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每次考试都名列前一二名,甚为乡里人称赞。 玉修师范毕业后,即在天津紫竹林华商工会教书。当时,军阀割据、内忧外患的政局使他感到焦虑、苦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在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下,他的反封建思想日趋成熟。暑假回家,他看到本村乡亲们一有难事就到庙里烧香、磕头,乞求神灵保估,认为这些愚昧、迷信现象都是由于人们贫穷、没文化造成的,要改造社会,就必须唤醒国人,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于是他耐心地给乡亲们讲:“世上根本就没有神仙,这些泥胎塑像都是骗人的东西,你就是朝它们磕破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我收到了罗老托人从北京带来的新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椿园诗草》一册,拜读后,深受教育和启发。罗老是众所周知的老前辈。他1896年出生于浏阳县东沔江村,1914年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第一联合中学。1915年春的一天,他意外地在校园发现了一则“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内有  相似文献   

18.
王首道     
王首道,原名王芳林,化名王一分,1906年5月出生在今浏阳县上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聪明好学,得到亲友资助才勉强上了高小。1921年,他在张坊读高小时,陈昌、夏明翰等来浏阳各校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他第一次接触到革命理论。1922年王首道考入长沙“修业农业专科中学”,在这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和介绍苏俄革命的小册子,积极参加了省会的革命活动。在斗争中,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相似文献   

19.
读2002年第五期《红岩春秋》上朱郁邨《被毛泽东誉为“胆子不小”的何鲁》一文,感慨系之,忆及当年,确实该记记何鲁校长及载英中学往事,但朱文所谈的一些情况,与我所了解的多有出入,一并记之。 我1940年春考入载英读初中,同班同学段前才,是我一个关系较远的表舅父,大我好几岁,小学时他已入党(江北寸滩在1938年时便已在实验小学建立了党支部,江北区党史有记载)。他就说载英有“狮子狗”,要我跟他一道转学到了悦来场徐家坝。他在  相似文献   

20.
正在群众运动中成长1903年2月10日,宛希俨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宛大屋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他从小聪颖过人,在县立高小上学时,成绩非常优秀。14岁时,宛希俨考入武昌启黄中学,不久任学生会主席。在这里,他认识了吴致民、梅电龙、李子芬等进步青年,并结为知己。他们经常一起聆听恽代英等革命家的讲演,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考并讨论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宛希俨看来,当前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