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精神小康”的衡量标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社会涵盖"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两方面,探寻"精神小康"的标准必须和具体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总体而言,"精神小康"是一种广泛、确定而又持续的幸福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另外,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良好的政治文明、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了"精神小康"在当前的具体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小康,业已牵动和催化着全国人民的奋斗激情并涌跃投入。对此,各地都相继制定了"奔小康"计划及措施,然而有些地方不同程度淡化或根本忽略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万众皆奔,唯残独滞"的轻残现象。鉴此,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拙见。首行,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小康"的含义。小康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它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概念。它的实现,表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它不仅要求社会生产力提到一个新的水平,还包括文明进步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对小康水平,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消费结构的合理,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健康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包括社会福利的增加,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等等。无可否认,残疾人事业是社会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提升面临的时代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活质量是指现代人在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利用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精神资源,满足与超越自身精神需要的活动及其在活动中存在的状态。它既包括现代人精神生活发展的客观优劣程度,也包括个人自身对精神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它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关怀生命质量为归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要求现代人在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寻求经济发展与精神生活、自主为利与服务利他、普世伦理与民族精神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政策》2003,(2)
"小康水平"指的是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1991年,国家提出过一个对人民生活"小康水平"量化的标准,包括16项指标。 "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5.
"好生活"应该既包括好的个人生活,也包括好的公共生活。发起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的讨论,并不是想要为个人生活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而是为了呼吁人们关注当前社会公共生活的危机。当前公共生活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公共事务不透明、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它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培养出一种政治冷漠、过度迷恋个人生活的自恋人格。  相似文献   

6.
王守颂 《前沿》2014,(13):146-148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它可以让人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自由自觉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今天,休闲逐渐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核心因素,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7,(9)
<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物质上的小康,也包括文化上的小康;而且,随着物质小康的逐步实现,文化小康的需求将日益凸显。推进文化小康要贯穿辩证思维,紧扣四个关键词,把握好"四个关系"。紧扣"导向",把握引导与满足的关系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是文化小康的基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辩证把握满足需求与价值引导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11.
本刊资料     
小康概念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急剧的社会变迁与结构分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以社会断裂为背景的精神生活的断裂样态越发显现。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显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丰裕度明显提高,然而精神生活水平却没有同步递增。信仰的缺失、物欲的膨胀,不断冲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更是迫使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张力不断加大。鉴于此,探讨精神生活断裂的弥合路径,应着力于统一价值信仰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平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并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性成果全民共享,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康目标,已经实现了多少? 全国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经济总体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社会环境5个方面内容,具体指标和标准量值如下:(一)经济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二)物质生活:城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将人的精神生活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精神生活变成了抽象的逻辑思辨。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和红卫 《创造》2015,(11):49-51
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 文化概论.关于"文化"一词的诠释,可谓众说纷纭.美国2位学者仅收集了从1871年到1951年的定义,就达6大类164种.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存在的根基、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优秀品格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纬  曹荣光 《思想战线》2001,27(6):34-39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存在必须以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为根基.市场经济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总体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非单一经济因素所使然.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论述,被视为西方精神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经典,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的道路时,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重视这种作用的具体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坚 《小康》2012,(8):95
"德清现象"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老百姓的希望,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暖的充满道德的社会的希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物质世界的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物质世界相比较而言,精神世界的打造还有很多不足。早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暴露出精神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缺乏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善良与温暖。社会只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精神与道德的确立,人们是不会幸福的。所以,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应该说上下都很关注,但是我认为老百姓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并给予高度关注。老百姓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状况与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前一  相似文献   

19.
一、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的不同点1.概念不同。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而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各方面  相似文献   

20.
"需要"应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严重忽视需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需要理论有根本区别.需要是发展的,在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精神生活需要和政治生活需要.各个领域的需要又分化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