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域外传真     
德国媒体报道美国要对伊朗动武近期,德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称,美国政府可能要对伊朗可疑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并为此向北约盟国发出通报,希望它们对此做好准备。2005年,最让美国没面子的可能就是伊朗了。伊朗新总统内贾德在联合国大会上对美国大加抨击,继而声称“以色列应该从地图上被抹掉”;在核问题上立场强硬;还不断插手伊拉克事务,断然拒绝美国提出的“希望伊朗参与解决伊拉克问题”的邀请。德国《每日镜报》援引北约的情报消息称,北约盟国已被告知美国正在研究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所有可选方案,以使伊朗政权屈服。德国国家电视台则报道,美…  相似文献   

2.
唐继赞 《时事报告》2011,(12):57-59
最近,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动武的问题,又被国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媒体大胆预测,这次美国真的要借以色列之手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突然袭击”。  相似文献   

3.
荣松 《半月谈》2003,(12):78-80
自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5月中旬认定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爆炸事件是躲藏在伊朗的“基地”分子所为,华盛顿与德黑兰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口舌战”,双方频频叫阵。五角大楼官员甚至扬言要对伊朗采取大规模军事打击来颠覆伊朗政权,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6月初则针锋相对地发出警告,美国对伊朗动武无异于“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和以色列围绕着是否对伊朗动武展开密集磋商,牵动各方神经。许多国家反对对伊朗动武,如俄罗斯等表示不接受任何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海湾国家则一方面对伊朗的核计划表示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也担心核问题引发战火波及自身。事实上,伊朗核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东局势稳定和各方在中东利益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5.
2002年3月29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公开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敌人”,并命令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阿拉法特总部所在地拉姆安拉受到以色列军队猛烈炮轰,多名保镖死伤,阿拉法特被围困,断绝与外界联系。新的一轮巴以军事冲突愈演愈烈,中东和平再次陷入严重危机。这一事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4月4日,对以色列的行动置若罔闻的美国在内外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6):52-52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一内贾德10月26日在一次学生集会上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并称以色列应该被巴勒斯坦以及伊斯兰世界彻底“从地图上抹掉”。针对艾哈迈迪一内贾德的言论.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丹·吉勒曼10月27日正式向联合国提出“开除”伊朗会员资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2014年1月2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以色列,并在当天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谈问题举行会谈。这是克里上任11个月以来,第11次出访中东,频率之高超过所有前任。克里就此调侃说,“自己是去圣地上班”,可见,美国对中东依然“情有独钟”,中东问题仍是美国外交事务的优先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8.
政经人物     
<正>奥尔默特:以色列总理访华1月9日,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访问是奥尔默特当选以色列总理后首次访华。他也是8年来访问中国的首位以色列总理。访华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奥尔默特会见和会谈。奥尔默特在担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工贸部长期间曾访问过中国,他的家庭也有着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他的祖父1917年移居哈尔滨,并一直生活在那里,去世后被  相似文献   

9.
短讯五则     
土耳其总理电话遭窃听路透社1999年6月8日消息,土耳其内务部长坦坦8日宣布,包括首都安卡拉警察局局长萨拉尔在内的11名警察部门高级官员,因涉嫌参与窃听丑闻已被解除职务。此前不久,土耳其曾爆出惊人的窃听丑闻,被窃听者包括现任总理、部长、议员和新闻工作者。坦坦在一项声明中说,解除这11名警官的职务,是为了把调查工作“客观地、健康地进行到底”。据悉,土耳其石察总局局长比利詹已被安排“休假”40天。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警察部门与窃听丑闻有关。伊朗逮捕13名肤色FS间$路透社leqg年6月9日报道说,伊朗官方9日证实其情报机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伊始,巴以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月4日,以色列总理沙龙严重中风住院,至今昏迷不醒,以色列政治进入了“后沙龙时代”;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一直不被看好的巴激进组织哈马斯一枝独秀,获得了组阁新自治政府的权力。一方是以鹰派色彩出名的“铁血总理”谢幕,一方是以强硬对抗为旗帜的激进组织登台——巴以百年恩怨纷争的主角突然“变脸”,使中东和平的未来再添变数。以色列政局如何发展所有关心巴以局势的人都知道,不管沙龙本人能否战胜死神“,沙龙总理”已经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一去不复返了。3月28日,以色列即…  相似文献   

11.
继成功访问利比亚和伊朗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7月上旬访问了以色列,试图说服以色列承认拥有核武器,以此作为实施“中东无核区”计划的第一步。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拒绝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长期奉行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的“模糊政策”。“模糊政策”带来的实利是丰厚的:不承认,则有助于化解国际社会的压力;不否认,则又能对周边国家形成核威慑。以色列迄今也没有进行过公开的核试验,但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估算,以色列目前拥有100~200件核武器。美国情报部门则预计,以色列拥有80枚核弹头,打击手段包括…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开始对控制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实施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军事打击,哈马斯以发射火箭弹等形式对以色列南部城市进行还击。2009年1月18日,经过大规模空袭和地面进攻两个阶段的军事行动之后,以方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在1月20日从加沙地带全部撤军。哈马斯随后也宣布停火。持续22天的战争共造成巴勒斯坦方面1400多人死亡和55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20亿美元左右;以色列方面的伤亡则很小。目前,双方在埃及斡旋下开始长期停火协议谈判,同时仍有零星交火,冲突处于边打边谈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2月1日和2日,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连续遭受严重的恐怖袭击,造成28人死亡,210多人受伤。12月2日,“哈马斯”的武装派别“卡西姆旅”发表声明,承认对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自杀性爆炸和枪击事件负责。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前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回国。3日,沙  相似文献   

14.
近来,中东地区出现一连串令人惊讶的新动向。叙利亚与以色列、利比亚与以色列、埃及与伊朗、叙利亚与土耳其等昔日“宿敌”打破坚冰,恢复“接触”。有人据此认为,后萨达姆时代正在到来,中东将重新洗牌;也有人说,中东形势正处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6,(4):50-50
6月25日,哈马斯下属军事派别“卡桑旅”和另外两支武装组织联合袭击以色列与加沙地带南部交界地区的一处以军哨卡,并劫持1名士兵,随后要求以政府释放400余名在押的巴勒斯坦人,以换取以士兵获释,但遭以政府拒绝。以军士兵被绑架后,以方向巴武装组织发出了48小时的最后通牒。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态度强硬,发誓对巴武装组织实施报复。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28日,发生在肯尼亚的旅馆爆炸事件和以色列客机遭导弹袭击事件,使多名以色列人丧生。袭击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以色列的高度重视,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遵照以色列总理沙龙下达的指令,针对恐怖活动积极展开了全面出击,这是该机构自1972年德国慕尼黑惨案以来再次公开露面。有分析认为,这次介入行动也标志着“摩萨德”首次卷入了全球反恐战争。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与思考》2009,(13):11-11
伊朗国家电视台6月23日报道,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拒绝取消6月12日的总统选举结果,说不存在大规模投票违规行为。与此同时,俄罗斯表示尊重伊朗已公布的总统选举结果。伊朗第10届总统选举6月12日举行。内政部6月13日公布计票结果,现任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获胜。其他3名候选人前总理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前议长迈赫迪·卡鲁比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前总司令穆赫辛·雷扎伊败北。  相似文献   

18.
9月12日7时,随着最后一名以 色列士兵撤出加沙地带,以色列对 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就此结 束。这是以色列总理沙龙“单边行 动”计划的第一个实质性举措。对于 这一行动,国际舆论沸沸扬扬,褒贬  相似文献   

19.
余国庆 《时事报告》2011,(11):57-59
出强劲的外交牌:与以色列翻脸,支持巴勒斯坦“入联”,到埃及、利比亚推销民主……埃及《周报》说,“强势的土耳其总理在向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展示土耳其的肌肉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伊朗核问题中的大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在把伊拉克搞定之后,它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将是伊朗.但美国也不敢贸然对伊朗采取像对伊拉克那样的武力攻击,因为伊朗毕竟不是伊拉克.撇开伊朗的国情和它的中东大国地位不说,单看伊朗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情况就远比伊拉克复杂.伊朗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欧洲、俄罗斯及日、印、中等亚洲大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而伊朗也希望利用这些大国因素抑制美国可能对伊朗发动的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