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愁,多年前就知道这个词了。一个“愁”字引出许多迷茫。隐约得知,乡愁,是思乡心情的一种表述,心存怀念,却又难以企及,此种无奈,便是“愁”之所在了。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提及“灰色收入”一词。报告要求“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这一提法迅速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和公众激烈讨论的话题。国务院最终接受代表、委员的建议,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拿掉了这一提法,将这一表述修改为“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铁道学院社科部张宝池同志在来稿《简称“三个始终代表”是否更准确?》的一文中指出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完整表述是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从这段话的语法上我们可以看出 ,在前两个顿号的后面应该各有“始终代表”一词 ,故这个表述中应该有三个“始终代表” ,因此将这段话简称为“三个始终代表”比简称“三个代表”更符合江泽民论述的原意。200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  相似文献   

4.
抓重点八法     
1.抓黑体字。正文中的黑体字所表述的一般是基本概念、观点和结论。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2.抓词语。一是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生产力”这个概念,就要抓住“人们”、“自然”、“能力”进行理解。二是总结性词语。如: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学习的重点就在这些词...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代表和专家们在讨论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时.发现了许多新提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在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6.
《政工师指南》2007,(5):93-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并不相同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搞不清楚,经常出现本该使用“权利”的地方,却用成了“权力”,或者该使用“权力”的地方,却使用“权利”一词。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权利的内涵“权利”一词萌芽于西方社会,概念正式形成于罗马法。在英语中一般表述为“right”,主要有“正当的,正直的与正义,法律或道德相符合”的意思,对于什么是权利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定义:1.自由说。把权利理解为一种法定条件下的自由,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  相似文献   

8.
在词的诸多别名中,曲子词、寓声乐府、歌曲等着眼于词的音乐特性;长短句、语业、绮语等立足于词的文学形式。其含义均明确单纯。“诗余”一名则不然,历来众说纷呈。我以为,这主要是因为“诗余”一名源于一种词学观念,与词学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词学观念的变化,词论家不同的词学观,必然导致“诗余”一名释义的分歧。这便历史地赋予“诗余”以双重含义: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是词的别名;作为一个词学概念,它在某种程度  相似文献   

9.
《就业与保障》2010,(4):56-56
《华尔街日报》日前刊发《如何让中国人更幸福》一文。最近,“幸福”和“尊严”也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似乎容易理解,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2009年去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并可以分析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10.
“摩梭”一词是自古以来汉、白等族对整个纳西族的称呼,也是晋代以来汉文献对纳西族的通称。这本是很清楚的,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部分有关资料和论著,把“摩梭”一词仅用作纳西族东部方言区内纳恒、纳、纳日等支系的名称。这对正确表述纳西族历史极为不利,且已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有必要纠正过来。纳西族是古氏羌之一支,自汉代以来,历代史书记载不绝。汉代史书上称纳西先民为“牦牛先”或“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后则写作“么些”(读),“么些”二字又写作“么梭”、“摩举”、“摩梭”、‘宁些”、“磨些”、“摩些…  相似文献   

11.
谈新时期女警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人文 ”一词 最 早出 自“观 乎天 文 以察 时 变 ,观 乎 人文 以 化 成 天 下 ”,也 就 是 说 用“ 人 文 ”来 教 化 天 下 ,促 成人 治 。 今 天的“人 文 ”一 词 ,从 词 义 上看 ,指 人 类 社 会 的各 种 文化 现象 。[1] 而 人文 素质 作 为一 种内 化 于人 心灵 深处  相似文献   

12.
凌弓 《前沿》2002,2(8):14-16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他曾用“新资本主义”来表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一是借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表述方式 ;二是从内容上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毛泽东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起点问题 ,他用“衔接”表述两个革命阶段的连接 ,一是不可能以确定的时间点来表明这个问题 ;二是为驳斥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红军“长征”一词的由来“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  相似文献   

14.
杨雨 《求索》2005,(11)
词以“婉约”为主流是由词的传播性质决定的,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婉约”、“柔媚”是词创作和理论界对词体性的基本认识,也即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词这种文体特性的“一致概念”。而北宋苏轼以他的“不合理行为”给已经相对稳定的词之示现媒介传播系统带来了“不和谐”因素,或称“不调和”因素。苏轼以及后继之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引起了词的接受者的三种不同态度其一是接受者完全认同并赞赏苏轼的创举,主张不应拘于“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二是坚持长期以来凝定的词之“婉约”本色,反对苏轼的革新;其三是存保留意见,或接受苏、辛词作中偏婉约的部分,却刻意忽略粗豪的那部分,其实质仍是以“婉约”作为词的基本美学要求。尽管经过几代豪放词人的努力,“豪放”终于在“婉约”主流之外别立一宗,显露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但豪放词派的创作和理论引起接受者态度的改变是渐进的,而且始终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由于豪放词不能适应词的根本传播性质,因此豪放词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撼动词坛“婉约”的主旋律,就好象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一样,始终只能作为主旋律的对立面出现。  相似文献   

15.
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实践来看,民主集中制是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组织原则问题上各自做出妥协的产物。“民主集中制”一词的俄文表述并不能说明民主集中制的真实含义,“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仍然是目前最为科学的概括。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提出和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原则,我们要在实践中真正执行好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开卷有益     
《中国保安》2012,(13):3-3
“开卷有益”一词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乏。”据记载,太宗不仅自己践行“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闭门研读《论语》,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无从考证,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只要翻开书本,总会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7.
徐峰 《青年论坛》2008,(1):130-132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船山虽不以词名家,却在易代之际的文坛上援笔挥毫,以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含婀娜于刚健”的词风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而“嗣响离骚”的评价几成论者共识。但长期以来,对船山词骚怨精神的研究却一直停滞于一种既成概念。通过探讨船山楚骚精神的思想渊源、在词中的情感体现诸方面,使船山词的楚骚精神的内在旨趣都一一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王丽娟 《前沿》2013,(16):134-135
有一些原本是中国的词语传到日本国,近代又以崭新的面貌被一些中国留学生、或政府官员等带回中国。有的学者把这类词称之为“回归词”。本文谨以“保守”一词为例,按照其往返的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过 《传承》2013,(4):42-43,57
海峡两岸“九二共识”的达成,客观条件是两岸政策的改变与相互交流需求的相互促进;两岸以先后成立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为载体,在事务性商谈中确立了“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口头表述及函电证明,“九二共识”的存在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20.
“参政议政”一词作为表述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的专用术语,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已流行半个多世纪。但笔者认为,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这种提法与我国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相一致,并混同于政治协商、党派、界别、团体等组织的“参政议政”。这是因为,“议政”仅是人大代表“参政”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参政”过程,但它不是人大代表“参政”的全部方式,更不是“参政”的目的。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人大代表职能,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执行职务中的作用,提高人大代表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