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在贵阳的人,大抵都知道贵阳大南门有条阳明路,扶风山上有座阳明祠,但不一定知道修文还有个阳明洞。阳明路、阳明祠、阳明洞都与王阳明有关,皆因王阳明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一、黔中休闲度假周边游 贵阳(黔灵山、阳明祠、甲秀楼、文昌阁、石文化艺术宫)--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镇、高坡苗寨、镇山村布依寨、花溪公园)--香纸沟--百花湖--开阳(南江峡谷公园)--修文(阳明洞、六广河、高尔夫度假中心)--惠水燕子洞、摆金苗族、布依族风情、涟江)--贵定(洛北河漂流)--龙里(猴子沟、玛格诺吉草原)--红枫湖  相似文献   

3.
阳明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派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十分深远。阳明文化发轫于阳明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其创始人是王阳明。贵州是阳明心学的缘起地和原生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及其随后创建阳明心学,与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生态密切相关。阳明心学既推动了贵州地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又是贵州地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先后讲学于贵州龙场和贵阳,始终讲学不辍,弘传心学。  相似文献   

4.
扶风山在贵阳城东,是贵阳人文荟萃之所。嘉庆年间,先建扶风寺,数年后于寺右建阳明祠,民国初年于寺左建尹道真祠,构成扶风山二祠一寺的建筑群落。本栏目这一期讲述声名远播的阳明祠,分上下两篇,此为上篇。  相似文献   

5.
<正>王阳明早在五百年之前就在贵州龙场悟出"知行合一""大道""心即理"及"致良知"等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同时,他还在当地创办了龙岗书院,广收弟子,讲授心学,培养了堪称典范的黔中王门学者、旅黔阳明后学者等大批贵州思想家,他们努力践行并将其学说发扬光大,给贵州大地注入了思想的火花。时至今日,阳明学说对贵州民族社会的深远影响犹在,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孔学堂及孔子书局的建立,昭示着孜孜后人从不曾忘记阳明先生的教  相似文献   

6.
张明 《当代贵州》2024,(12):19-21
<正>王阳明站在“大一统”的立场上,维护贵州秩序的稳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王阳明去世之后,贵州各地纷纷修建阳明祠、王文成公祠,这些祠堂加强了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绍兴在王阳明的生长经历及学说传播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王阳明与绍兴知府佟珍的交往,是他第一次与绍兴发生明确关联。随后阳明隐居于会稽阳明洞旁,但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与地方官长来往密切,并在此完成了他治学路径的“转念”,从此“复思用世”。王家最终迁居绍兴,当出于王阳明之父王华之决断,约在正德五年前后。王华选择徙居绍兴,除了喜爱绍兴山水,更为便于奉养老母岑太夫人。自正德十六年八月至嘉靖六年八月,王阳明在绍兴连续讲学,这在心学传播的历程中是极为关键的一段时期。阳明在世之时,讲学活动最为繁盛者并非江右,而当属浙中,绍兴一地又居其首。  相似文献   

8.
扶风寺溯源     
扶风山在贵阳城东,是贵阳人文荟萃之所。嘉庆年间,最早修建扶风寺,数年后于寺右建阳明祠,民国初年于寺左建尹道真祠,构成扶风山二祠一寺的建筑群落。本期介绍虽名为寺,却并不供佛而是文字崇拜场所的扶风寺。  相似文献   

9.
黔学与心学     
郦波 《当代贵州》2023,(17):79-80
<正>在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中,具有文化独立意义的“黔学”随之伴生。因心学开黔学,以黔学促心学。一句“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文化自信。500年前,在贵州创建了心学的王阳明,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当然,王阳明没有预料到的是,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影响会如此之大,不仅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知行合一     
<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市的城市精神,也是刻在贵州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那时起,文化精神在贵州埋下种子,500多年历久弥新,不断流传。贵州之于王阳明,是绝地也是福地,他虽贬谪在此,却开悟出阳明心学,贵州从此有了阳明文化,中国多了一位巨儒,令西方学者赞叹中国哲学的精妙。  相似文献   

11.
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王阳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留下了重要记录的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阳明的少年时代却并没有让他的状元父亲省心。如果生活在今天,王阳明很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少年""熊孩子",即便在成年后,他的学术思想也与其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这位曾经的"叛逆少年"终成杰出父亲的骄傲。少年王阳明的故事,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带给今天的父母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被王阳明称作“山林枯槁之士”、“贫良之士”的许璋,历来少有人问究。浙江图书馆藏有王阳明为其题写的碑文拓片,然对其真实性,多有质疑。阳明在自己的书札中曾多次提及许璋。许璋“年七十余岁卒,文成以文哭之”。然不知何故,阳明门人几乎无人论及过他,尤其是钱德洪编纂的《阳明年谱》,亦未直接提到他。在阳明的早期道友中,有关许璋的史料可谓最为丰富,这可能与许璋尝赴岭南问学于陈白沙有关。耿定向撰许璋传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许璋而把王阳明与陈白沙甚至道家道教链接起来,进而证明阳明学有修正和改造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王阳明和阳明文化,各地正兴起一股"阳明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也倡导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那么,领导干部学王阳明,学什么呢?我通过对阳明文化的学习,认为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王阳明家族数代淡泊名利,王阳明也认为读书是为学圣贤,而不是为当官。王阳明被贬龙场后,胸怀坦荡,潜心读书。在平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  相似文献   

14.
缪再强 《学习月刊》2009,(16):26-26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在整个明代学术中.以王阳明“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最巨。笔者以为,阳明心学之影响,可以从心即理,致良知,倡道德这几个方面进行窥探。  相似文献   

15.
阳明学界对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教”的时间、地点及其来龙去脉存有分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判定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之时“始揭致良知之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则认为“甲戌(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而当今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者则倾向正德三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良知”说,新近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考定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始悟“良知”之学。本文则以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  相似文献   

16.
1506-1508年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播下了阳明文化的种子。今天的修文以不懈开拓的勇气举办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打造“王学圣地”品牌, 赢得世界各地的目光。阳明文化成为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修文县先后举办了四届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和三届阳明文化节,赢得了国际儒联,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在此期间,学术界推出了《王阳明谪黔遗迹》、《王学之思》、《阳明先生》、《王学圣地》等一  相似文献   

17.
正据《明史·王守仁传》与《王阳明全集》记载,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其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创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亲民”的理论学说。其三十四世祖王羲之及历代先人皆为饱读诗书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认识阳明文化?黔中王门地位和影响如何?如何结合大众需求传播阳明文化?记者就此专访赵平略教授。  相似文献   

19.
在王阳明的直系后裔中,既少有学术上的卓然成就者,又少有政治上的傲然气节者。也就是说,其后裔不惟于阳明立言之志未有所得,而且于阳明立功之业亦罕有所获,真正值得称道者,的确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家族个人方面的,也有世风学风方面的,而王阳明本人对其家族的过早衰微亦负有一定责任。这种责任,既源于阳明建立伟业后为后人所提供的无功受禄、世代享受的客观条件,又源于阳明自身在个别方面不够检点而为后人树立了不良形象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鸿儒 《当代贵州》2013,(16):18-20
黔西为何有一个象祠?王阳明谪黔期间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象祠记》?象祠是祀象还是祀舜?是否是彝族祭祀祖宗之所?中国历代对祀象、毁象的争议何在?为破解这些历史之谜,作者试图以全新的视野去释读以上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