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六枝特区乡级门诊就诊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长24.97%,群众因病返贫率下降50%。"在镇上就能享受区里医疗专家的服务,很高兴。"在六枝特区郎岱镇卫生院,记者见到了做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张岩林。郎岱镇卫生院院长秦虎介绍,本院不能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所以镇医院请了"医共体"牵头医院——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前来跟踪治疗。像张岩林这样能够用基层的医疗服务价格享受县级医院专家服务,得益于六枝特区"医共体"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六枝特区岩脚古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短短一年间实现了三级跳,从县级、市级前列跃升至省级前列。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古镇,过去因古驿站、古驿道闻名,如今却因城镇面貌的改变、农民收入的增加、廻龙溪景区的深度打造等备受贵州省、六盘水市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岩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短短一年间实现了三级跳,从县级、市级前列跃升至省级前列。提起岩脚古镇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王永祥老人说,现在的古镇变大  相似文献   

3.
正六枝特区郎岱镇花脚村通过连片种植猕猴桃、打造温泉度假区、建布依族特色景区,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给群众带来红火的好日子。通过连片种植猕猴桃,全村除民政兜底外的53户贫困户222人全部脱贫。打造温泉度假区,建布依族特色景区,要让全村800户3364人都尝到生态的"清甜"味道。在六枝特区郎岱镇花脚村,红火的"绿"经济,  相似文献   

4.
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境内,地处贵安新区和毕水兴经济圈结合部,2013年3月被列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从2008年开始,六枝特区就以郎岱镇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决定把郎岱镇打造成为六枝特区"一线蔬菜基地",鼓励农民种植蔬菜或流转土地,通过补偿部分土地流转费等办法,吸引大户、企业参与种植,培育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5.
正六枝特区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主三星多特色"发展思路,以"绿色发展·特色提升"为主题,全面实施"城乡带动、镇村联动、村组互动"、"整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人居环境美,古镇故事多。古街盐号、票号、镖局已成昨日历史,马店、布庄、面馆、茶座再显今日新姿,坚持"绿色发展特色提升",一镇变"三城",是六枝特区岩脚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在小城镇建设中,六枝特区围绕  相似文献   

6.
正六枝特区推出了别具特色的"营养餐+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不仅让187所中小学、58所学前教育机构的89800余名学生吃到可口、安全、放心的家乡菜,还带动了当地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今年14岁的陈付艳,家住六枝特区郎岱镇洒志村田坝组,在郎岱中学读书。从家到学校,步行要走2个小时,坐车要40分钟左右。因为学校离家太远,陈付艳和哥哥陈付有都在学校寄宿。父母外出打工后,兄妹俩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推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专项贷款,重点用于支持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保障、村庄环境整治、宜居乡村建设。走进六枝特区郎岱镇,整洁的道路、崭新的民居、宜人的绿化、合理的布局……清新优美的村镇环境,令观者赞叹,令居者满意。这得益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六枝特区支行专门针对人居环境改善的专项贷款。为履行政策性金融银行的职责和义务,今年4月,农发行六枝特区支  相似文献   

8.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3,(29):52-53
从打造一个亮点,到形成一条示范带,再到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六枝特区以村庄整治为龙头、产业发展为支撑、乡风文明为引领,全面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以点突破打造一个新亮点从2012年下半年起,六枝特区郎岱镇阿乐村开始有了"名气":青山环抱、绿树茵茵,一栋栋农家"小别墅"掩映其间,魅力阿乐吸引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农家旅馆大受亲睐.  相似文献   

9.
正先有旧州城,后有安顺府。旧州,一座从明朝走来的浪漫古镇。旧州古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东南面,古镇街道按阴阳五行布局。城内有古寺、四合院、古驿道等大量文化遗存,这里可以体验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悠闲的生活氛围。镇内古街古巷纵横交错,空间收放有致,保留着大规模的传统民居,房屋建筑形式与结构传承了屯堡风格,也秉承了江淮文化的渊源与特色。行走在古镇古老的街道里,可以去参观气势恢宏的城隍庙,  相似文献   

10.
榕津古镇始建于宋绍兴元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罕见的古榕文化、浓厚的商业文化、虔诚的信仰文化、深厚的桂剧文化至今犹存。榕津古镇的整体格局得以保护,传统风貌才得以重现;古榕文化、桂剧文化、庙会文化、信仰文化等,都应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民居与建筑应给予修缮与谨慎复建,运用"修旧如旧"的手法作出接近原物的修缮与复建设计;发挥古镇旅游核心地带给当地居民收益,引用"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新型产业带动古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千年沧桑古驿道,立体史书石牌坊。作为内江市隆昌县旅游重点特色之一,包括古牌坊、古寨堡以及古宇湖在内的隆昌“三古”文化旅游产品已成为当地旅游业着重打造的重点工程。“在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内江隆昌将举行首届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旅游文化节,届时到内江隆昌旅游的游客将可以看牌坊,游古湖、泡温泉、逛鬼市,同时还可以品尝到鲜美的羊肉汤。”隆昌县县长魏红锋介绍说。南关石牌坊古镇总投资1亿元、占地近60亩,工程于2005年9月开工,今年10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石牌坊古镇将继承千年古驿道的历史文脉,体现隆昌厚萤的文化底蕴,成为集文…  相似文献   

12.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6,(38):52-53
正泛舟牂牁、行走古镇、做客"布依"、探秘"长角",在一个个精彩"转身"后,六枝这个"山水丽人"开始崭露头角。老王山,公路弯弯情悠悠;牂牁江,碧水怀珠意潺潺。有"夜郎古国"之称的六枝特区,集"青山绿水、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特质为一身,是贵州省内不多见的多样性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六枝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熟悉的"深闺之地"乘着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的"东风",实现"精彩转身",逐渐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3.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13,(12):I0002-I0002
六枝特区是中国凉都.六盘水市的东大门,古夜郎腹地。这里气候宜人,海拔适中,宜居宜业,被称为"凉都胜景、幸福六枝";这里绿水绕青山,奇峰藏异洞,自然风光秀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郎岱古镇、岩脚古镇以及众多奇特的山名、地名、江河名和美丽神奇的  相似文献   

14.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位于安顺市平坝县境内,距贵阳市65公里。元代时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最初,天龙屯堡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是明代调北征南时从江西,江苏、安徽一带迁移到此屯兵的汉人。当年屯兵亦兵亦农,自己耕地种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六百多年来更朝迭代,岁月沧桑,生活在天龙屯堡古镇的屯堡人,作为江南移民的后裔,依然固守着祖宗过去的荣耀和传统,始终保持着明代江南故地  相似文献   

15.
正回望过去,千年牂牁,孕育历史与文明;迈步今朝,画廊六枝,"城乡一体"处处新,五大新发展理念正深深植根于六枝特区这片热土。在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发展中,六枝特区全力"转"、奋力"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迈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按照省委对六盘水市作出的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的总体要求,六枝特区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  相似文献   

16.
六枝特区以坚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奋进之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六枝特区以坚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奋进之歌。精彩瞬间记录跨越历程走进六枝特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七彩落别、味道郞岱、古镇岩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省积极构建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蓝图,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新路。今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花溪区青岩镇、六枝特区郎岱镇、仁怀市茅台镇、西秀区旧州镇、雷山县西江镇等5个小城镇入选,数量位居西部省份第二位。贵州入选的5个小镇,全部从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中产生。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设"5个100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枝特区以坚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奋进之歌. 精彩瞬间记录跨越历程 走进六枝特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七彩落别、味道郎岱、古镇岩脚……一个乡村就是一个景点,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园区.  相似文献   

19.
<正>长辛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大大小小49个胡同是长辛店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必经之路。2009年初,长辛店古镇改造工程拉开序幕,为做到"老镇改造,法治先行",建造"法治文化胡同"的想法在长辛店街道领导班子的讨论决策中应运而生。于是街道办事处投资10万元,在人口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20.
6月8日至9日,2017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走进毕节、六盘水,现场观摩了黔西莲城金街、大方奢香古镇、大方慕俄格古城、水城玉舍千户彝寨、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农耕历史博览园、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浪哨文化创客村等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