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6月21日,我们到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时,碰巧遇到了一个苗族的葬礼。葬礼上,我见到了芦笙舞。这次巧遇,解答了我此前对芦笙的一些疑惑。对芦笙的认识,我起初只有模糊的印象,只知道苗族有芦笙,而且也想当然地以为芦笙就是平时玩乐时的乐器,就像彝族人的四弦(月琴)一样。其实不然,芦笙不是一般的乐器,甚至其意义远远超出音乐的范畴。就葬礼上的芦笙而言,它是通灵  相似文献   

2.
在雷山苗族妇女服装中,有普通服、刺绣桃花服、银饰服、蜡染服等几种,而“银饰服装”是苗族妇女最重要的盛装,也是苗家姑娘婚配的重要嫁装,谁家的银饰多,就显得谁家最富贵。银饰盛装的特点是色彩斑斓,银光闪闪,灿烂夺目。每当逢年过节或婚嫁时,姑娘们头顶插上银角,身穿着佩戴各式各样的银片及银铃的服饰,在行走或跳芦笙或踩铜舞时,银铃叮噹作响,声音清脆悦耳,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走过石板路,对上拦路歌,吃过百家宴,饮罢糯米酒。在欢快的芦笙声中,手牵手跳起“多耶舞”……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高友村,好客的侗家人那诚挚的热情扑面而来。这里,民风淳朴,民俗神秘,比邻村间和睦,人与自然和谐,置身其中,犹如置身桃花源。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州为苗族聚居地区,剑河柳富苗族妇女,秉性聪敏贤惠敦厚勤劳,能工巧绣,善于自理生活。妇女服饰分为童装,未婚装、已婚装、有盛装、便装的区分。便装是日常的穿着,其质及制作较为简便,不加精挑繁绣,费工不多,少于耗费。盛装即为礼服。凡逢年过节,吃薪过卯,斗牛跳芦笙,以及外出走亲作客,必穿盛装以示体面,盛装材料力求讲究。  相似文献   

5.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特有象征,芦笙词中蕴含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文明,芦笙舞里包涵了苗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与文明进程中,传承与保护苗族传统芦笙舞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其方式可以通过设立芦笙艺术节和芦笙大赛、建设芦笙博物馆、制作芦笙纪录片,保护民间老艺人,注重芦笙文化的传播力量,及在现代校园和教学体系中传承苗族芦笙舞蹈与芦笙文化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拉萨印象     
在喜马拉雅山北侧的中国境内,有一片广阔、宁静和生机盎然的土地。这里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高度为海拔4000米。这里有白雪皑皑的山峰、湛蓝深透的高原湖泊,也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原地带特有的珍禽异兽。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贵州黄平谷陇芦笙节诞生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做客芦笙场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汶川样本     
以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四川汶川映秀镇为中心,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近60年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以这里为中心,在方圆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年多以后的今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00多万,其中分布在贵州省的有270多万,占全国苗族人口一半以上;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则又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差异的形成,既源于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和支系复杂的原因,又有居住地域环境的不同和他民族文化渗透交融的因素,有鉴于此,研究黔东南清水江流域  相似文献   

10.
正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这里山川纵横,土地肥沃,林地相间,物产丰富,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由于当地土族人民的传统服饰类似天上的彩虹,所以这里也被誉为"彩虹之乡"。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安现状的互助人民揭开了土族之乡历史跨越的序幕。从活跃于省会西宁等地、被城里人亲切称为"倒蛋部队"的走街叫  相似文献   

11.
云南,因处云岭之南而得名。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直有亚洲大陆古人类摇篮之称,早在400万年前就有“东方人”元谋古猿、187万年前又有直立人“元谋人”在这里生息繁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云南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一个省份,26个民族犹如26朵花,在这美丽的土地上竞相绽放,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美妙而又和谐相处的多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经济政治中心,也是苗族侗族人居住较多的地区。文章通过梳理芦笙及芦笙的文化内涵,以展现其民俗风情。同时结合芦笙文化与凯里城市文化的关系,探寻民间器乐文化与凯里城市文化融合的特色,并在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使芦笙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充分传承。  相似文献   

13.
靖西。桂西边陲大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瓦片。每一棵草木,都会让人对20多年前那场边疆战斗怀以无限的追思。如今,在这块土地上已闻不到烈火硝烟,却随处可以感受到50多万边陲儿女道不尽的拥军真情。  相似文献   

14.
流行服饰蕴含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地"具象化、具体化、具小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3400余名大学生流行服饰文化观多维度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流行服饰的选择尚属理性,对服饰色彩选择倾向是优雅与含蓄并重,喜欢的服饰面料以环保和舒适为主;多数大学生不特意赶时髦追求流行服饰,且能够量入而出;休闲装是多数大学生钟爱的衣着风格;大学生喜欢的配饰以实用为主、偏好的品牌彰显青春活力,但在具体品牌上并无刻意追求;服饰消费的动机多出于"需要",消费心理价位趋于理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艰苦朴素"等倡导存有认识上的偏差,同时对学校相关流行服饰知识和着装的历史文化教育引导有着强烈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1,(16)
正"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西部大开发在这里播种生机;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陇上文化城在这里冲天而起;游一游青山绿水,有多少神话故事在这里演绎;望一望层层梯田,洋芋花卉何时在这里创造奇迹?"唱响这首《定西之歌》,每一个定西儿女都会心潮澎湃,新时代的定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着脱胎换骨的嬗变。品读《洋芋花开》这部小说,从女主人公肖凯兰身上,我们会看到身边众多熟悉的影子。这个身残志坚的黄土地女儿,是集合了定西市多位优秀女企业家原型故事的典型形象。肖凯兰从立志"我要活出个人样"的卫生院女护士,  相似文献   

16.
苗家芦笙曲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构造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贵州都匀地区苗族民间传说,五千年前发生战争,苗族先民被迫由黄河流域避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由湖南进入贵州,部分先民就定居…  相似文献   

17.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奏响特区主旋律──厦门人事局服务经济建设实录在一片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各路精英。这里每万人中就有千人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个数字是目前全国平均数的近7倍。14年前这里的干部数为21130人,如今已翻了一番多,达57...  相似文献   

19.
这里是充满生机、春风沐浴的一方热土,这里是美丽富饶之乡——明沙淖。在明沙淖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文明、收获着富裕。黄河古道展新颜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位于黄河古道北岸,这里有着北国江南的美景和富庶。明沙淖乡辖19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7.3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1.76万亩。过去这里由于土地盐碱化厉害,自然环境曾一度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困惑,也曾让决策者们束手无策。 1997—1999年间,乡财政收入每年仅110多万元。明沙淖人不愿意就这样撂荒土地,他们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的引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浦东地铁2号线张江站的对面,有一个休闲广场。这里不仅有风味小吃、音乐西餐和养生美味,而且有服饰定制、健身美容、书画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