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玫瑰阿姨     
《新青年》2003,(3)
看母亲年轻时和她好友玫瑰的合影照片,两个女孩简直就是黑白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母亲是个美丽的人,她的好友玫瑰亦是。我高兴时称呼她们:美女。不高兴时喊她们:老美女。去年,玫瑰阿姨的先生去世了,她痛不欲生。来家里做客、散心。和母亲说话,颇有诀别的意思。看着两个老美女默默无语两眼泪,我耳边响起母亲的骂声,“死丫头,还不快劝劝我们。”我问玫瑰阿姨:“为什么要死呢?”她说:“你伯伯没有了,我没儿没女没意思没生趣。”“你有房子有钱有健康啊。我也没儿没女,到老了,与你相同,你要我学你的样子吗?给我作个好榜样,小时…  相似文献   

2.
刘会然 《新青年》2005,(10):10-11
倘若要我说出母亲的种种好处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的“痴”。“你母亲真的很痴。”这是我多年来听到的村上邻居们对母亲最多的一句评价。母亲真的很“痴”。尽管母亲是一位最普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劳动妇女,她识字不多,许多大道理不懂,但在她认为“有理”的份上,母亲却坚持她的痴劲。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时我还在读小学5年级,我们村人掀起了一股去沿海打工赚钱的热潮。在那时,很多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孩子也被这股热潮“卷”了进去。看到邻村的许多孩子每到过年都能赚回不少钞票,我们村里人也开始骚动起来了,特别是一些妇女。她们…  相似文献   

3.
我爱沙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生病或去世是我们与死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母亲从未吸过烟,可是却得了无法医治的肺癌。一天晚上,我躺在她的身边,听着她的呼吸伴着床边闹钟“滴滴”的声响,我第一次意识到时间总有一天会把我们分开。我下决心要在母亲生命最后的这段时间里尽量多陪陪她,这并不是出于要尽儿女的责任,而是因为我希望能在她的身边,我喜欢听她放声大笑,我希望能安慰她,同时也从她那里得到安慰。但是,找时间陪母亲却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挑战。像我所认识的人一样,我是一个大忙人。我有丈夫,有一个顽皮好动的4岁的儿子,我还要尽家庭主妇之责,…  相似文献   

4.
往事忽成行     
陈治勇 《新青年》2024,(2):50-51
<正>读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午下来”,儿时与母亲一起的往事又渐渐浮现。岁月如水,逝者如斯,我的故事里应该有母亲了。传说中,人称母亲为“豆腐姑娘”。母亲年轻时虽不曾留照,此雅号则令其形象分外明朗了。初中时读到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我总想起母亲这个雅号,且于脑海中勾勒一番。那时的母亲还很健硕。母亲说,我出生前,她还爬上松树砍松枝呢。松枝砍了无数条,山路走了十八弯,都不曾有半点肚疼,一回到家,肚子一痛,我就呱呱坠地了。  相似文献   

5.
记得还在读幼儿园时,有一天听到母亲在悄悄地跟父亲讲:“这个小姑娘怎么不像我?”“小姑娘”自然指的是我,母亲一直用这个昵称呼唤我。一直以母亲的漂亮与宠爱为骄傲的我在那一刻受到极大的伤害。总以为在母亲眼里我是天下最漂亮、最聪明的女儿,想不到母亲以女儿不如她想像中的漂亮而遗憾。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因为这份伤害来自我至爱的母亲,所以伤得特别重、特别深。母亲最终也不知道她无意中的一句话对她女儿的一生影响有多大。虽然没继承母亲的漂亮,但完全继承了她性格中特别自重、特别倔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母亲     
未名 《新青年》2004,(5):9-11
世上有一部书,它永远也写不完,那便是母亲。女儿出生那年的冬天,很冷。母亲在众乡邻的欣羡中,第一次走出囚禁了也养育了她的大山,第一次看见城市,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她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初来乍到的日子,母亲很不习惯,抬起她略显浑浊的眼睛,茫然四顾。“山,山呢?”母亲一个劲地问。妻子笑了,说:“妈,这儿是平原,没有山。”“哦,平原,没有山。”母亲自言自语,若有所失的样子。我猛然发现,一向以她的儿子能走出大山为荣的母亲,竟然对大山有这般的依恋!山很美,可山区也很穷。卑微的我却是母亲一生的骄傲。在十分艰难的环境里,我很…  相似文献   

7.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8.
我正在家里等着母亲。母亲住乡下,说好今天来,可是怎么还没到?火车到站的点儿早就到了。正在着急,有急切的敲门声,我去开门,正是母亲。她满头大汗,满脸焦急。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气喘吁吁又气急败坏地说:“你们城里没好人,不但有贼,还有骗子。”  相似文献   

9.
一天回家,远远地看到女邻居和她的小女儿站在楼门口,天寒地冻的日子,母女俩穿得都多,小女孩更像一个棉球,圆滚滚的,扬脸向妈妈要求什么。近了才听明白,是女孩要按门铃。那妈妈说,家里没有人,按门铃也没有人开。小女孩扭捏着。我抱起她,“来,按阿姨家的门铃,有姥姥在家。”回家的时候,我也喜欢按门铃。听到的准是母亲的一声儿“喂———”,我知道她没事儿,这一天平平安安的。我说:“妈———是我———”门便在八楼之上母亲的遥控下“嗒”地一声开了。冬天的时候尤其不喜欢站在外面找钥匙。听到母亲的一声“喂”心中便会温暖…  相似文献   

10.
寂寞的母爱     
记不得母亲具体是几月生日,要么是这个即将来临的9月,也可能是10月。这么多年,我和母亲聚少离多,从来没给母亲过一次生日,买一份哪怕很小的礼物给她。作为她最小也是她最爱的一个女儿,我的心里忽然生出一股惭愧的感觉———我愧对母亲二十多年的养育。这个多雨的夏季,我格外想念我的母亲,我想她的时候,也是她想我的时候……没有人能理解我此刻内心的感受。我的母亲,她那么爱我,几乎是到了极致……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母亲在我身上付出的爱超过了很多母亲。她的眼里只有我,而没有她自己……而我,这些年,一直不在…  相似文献   

11.
姥姥     
陈华 《新青年》2007,(1):8-9
姥姥不是妈妈,却给了我无边的母爱。她也不是母亲的母亲,她在40岁那年才抱养了母亲,因为,她一生不曾生育过。为这,姥爷背着她在外面又娶了妻并且生了二男一女3个孩子,还一直守着那边的妻儿过了一辈子,一直到死。而姥姥从26岁姥爷离开家门到88岁去世,自己生活了62年。母亲生下我  相似文献   

12.
母亲一辈子就生我与哥哥兄弟俩,对待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按理说,娘疼幺儿,可她疼的偏偏是哥哥。我的惟一特权就是每年春节能跟着爸爸回老家,有时哥哥想跟着去,爸爸总以他腿不方便拒绝了。哥哥大我一岁,两岁时患了一场病,那时我们家才从广西迁到重庆,父母都很忙,把哥的病耽搁了,哥就成了个瘸子,走路一跛一拐的。母从小学到初中,我总穿哥哥穿旧了的衣服。过年时,母亲常到供销社扯几尺布给哥哥做新衣,却每回都没我的份。有次,我忍不住了,哭个没完,冲着母亲喊:“他一个瘸子,能穿出什么样来,还净给他买新的。”母亲一听,像被马蜂蜇了般,扬手就给…  相似文献   

13.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她说──  相似文献   

14.
背对的母爱     
以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妈妈的吻》,每当听到那个朱小琳在甜腻腻地演唱的时候,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太矫情了。我也听说过许多歌颂母亲的诗篇和作品,“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高尔基的母亲》,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有人说母爱是伟大的,有人说母爱是无私的,可是我在心里冷冷地说,那些故事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从来没有感觉到什么母爱。当别的七八岁的孩子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的时候,当别的幼儿在母亲的怀里甜甜的微笑的时候,我怨恨母亲,怨恨她的偏心。我5岁,拿着洋铁桶到离家几里路的井里去打水,一边走一边洒,走一路,洒一路,哭一路,回到…  相似文献   

15.
李作明 《新青年》2005,(6):14-15
(一)2001年12月2日下午,我收到女友兰红的一封“情书”:明:我有要紧的事告诉你,望接到信就来。你的红我反复读着这一封爱意缠绵而简单急迫的来信,猜测肯定是她的父母采取了断然措施来阻止我们的交往,他们是有理由这样做的。教育局长的女儿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跟一个家贫如洗的山里青年谈恋爱呢?我预感到就要失去和我保持了两年恋情的兰红了。我对母亲说了这事。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能把兰红接到乡下来吗?我会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待的。”说着,催我搭班车到县城里去。我设想了许多见面的场面,全都是忧伤。赶到县城第四小学时,天已一片漆黑了…  相似文献   

16.
甜蜜的负担     
父亲是个机关干部,平日工作很忙,很少顾家。母亲是个售货员,虽然少有空闲,但在家的时间还是较多的。在我3岁那年的秋天,父亲出差了,母亲也到外地学习一年。没有办法,只得将我“寄存”在乡下外婆家里。外婆精心呵护着我,但是她不大善于调理幼儿的饮食,所以那两个月里,我经常得病  相似文献   

17.
深秋雨夜     
春雨 《新青年》2002,(5):17
你亲长期在外工作,我和母亲住在郊区的一个四方独院里,离县城七八里路。小院虽偏居乡间。倒也宽敞宁静。也不知什么原因,工作后的我和母亲总会为一些问题争论.看法不一。这一切使我以为母亲老了.有时甚至不愿再与母亲讨论一些生活上的话题。一个深秋的雨夜.我和母亲早早关了院门,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听得有人叫着“春雨,春雨”,母亲在我床边轻唤着。母亲说:“外面有你的同学叫门。”“同学,什么同学?都十二点了。”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我也问不清,你起来看看呢?这么大的雨,或许  相似文献   

18.
那一年我从事的工作要倒班,白班、前夜、后夜的倒,下了前夜班已是零点,我回家去睡。那时家住五楼,每次上到家门口,家门都是敞开着的。我问母亲:“您怎么知道我回来呢?”母亲说:“一听上楼的脚步声就知是你回来了!”我心里忽然涌起深深的感动。忽然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做饭,便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蒙住了她的眼睛。谁知母亲却说:“快去洗手准备吃饭!”原来那时她就能听出我的脚步声了。也许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当她们松开孩子的手,当孩子蹒跚着迈出第一步,那脚步声便已落进她们的心中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孩子的脚…  相似文献   

19.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20.
母亲     
母亲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眼见着她老人家一天天的消瘦下去,心里便莫名的充满着恐惧和担忧。几次要领她到医院做个检查,可母亲就是不去。我想我能明白她的心思,她担心真的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最终,我还是说服了母亲,带着她来到了医院。医院的朋友很帮忙,专门安排了一名下属为我们跑前跑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