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强奸案件中,根据受害者的客观描述,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相貌特征,是缩小侦查范围,快速侦破案件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认为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的形象,要做好以下三点。1了解案情、勘察现场、熟悉案件的各种因素,掌握案犯的有关情况了解案情、勘察现场、熟悉案件的各种因素是做好模拟画像的基础。了解案情有助于画像技术员准备画像的前期工作。如初步估计案犯的形象,有针对性地准备人像照片,提高画像的效率;勘察现场有利于了解现场的方位、空间、光线,判断受害者描述的客观性;熟悉案件的各种因素可以掌握案犯选择的侵害对象、作…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通常人们所称的“测谎技术”(POLIGRAPHY),就是专业测试人员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好的与心理测试相关的题目,向被测试人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理刺激,再用计算机化心理测试系统记录其情绪的生理反应,以此分析判断被测试人与案件的关系,帮助侦查人员甑别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无辜者的一种高科技心理鉴定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目前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加之由于认识的原  相似文献   

3.
张旭 《刑事技术》2009,(1):71-72
1起爆炸案由于其恶劣的社会危害性而引人关注,该案12年来一直未能侦破。2007年4月,通过运用心理测试技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科学甄别,致使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胜利告破。  相似文献   

4.
一般盗窃案件因果关系不明确 ,流窜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 ,加上当前警力有限 ,所以单靠传统的侦查模式 ,一般很难突破。但是一般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偶然性很大 ,反侦查意识较差 ,遗留现场指纹的可能性更大 ,并且作案目标明确 ,犯罪嫌疑人遗留的指纹很容易被发现、提取 ,所以对于一般盗窃案件利用现场指纹突破的可能性就大。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 ,增加了侦查破案的科技含量 ,成为查破一般盗窃案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 ,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查中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占查中比例的91% ,被盗现金、物品价值在 5 0 0 0元以下的一般盗窃…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的特点是犯罪嫌疑人学历高、作案手段隐蔽.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适时把握正确的讯问方式,制定正确的讯问策略会对成功侦破案件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了犯罪嫌疑人在面对讯问活动时的心理特征,最后简要提出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手指、掌面皮肤是极易受到伤害的部位,尤其是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存在身体对抗的案件中,现场勘查人员要注意从现场上发现提取犯罪嫌疑人可能遗留的细小痕迹物证,如断离的手指、掌皮肤碎片,毛发等,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方向和证据.  相似文献   

7.
怎样使技术人员知晓自己在案件现场的主观判断正确与否,切实提高技术人员对现场的分析评判能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让技术员参加讯问活动,是解决以上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技术人员参加讯问活动,可以适时打破犯罪嫌疑人的掩饰心理。在侦查讯问过程中,尤其是单人单案的情况,犯罪嫌疑人往往都会出现畏罪心理和侥幸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市场“铜”的价格上涨,在高利润驱使下,犯罪嫌疑人将作案目标瞄上了电力变压器里的铜线,致使盗窃变压器里铜线案件呈明显高发趋势。刑事技术人员勘查该类案件现场,通常在变压器的硅钢片上发现有现场手印。如果现场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硅钢片上的手印就是犯罪嫌疑人拆卸硅钢片时所留。但不一定所有的现场手印都是犯罪嫌疑人的手印,有的可能是生产过程或修理时所留,那么生产过程或修理时遗留在硅钢片上的手印可以保留多久呢?笔者每年勘查该类案件达20余起,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以下经验。  相似文献   

9.
测试主题是心理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呈现给被测人的相关心理刺激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能否找出案件的测试主题,编制出恰当的测试题目是测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核心。在确定测试主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感知性、系统性等原则,并在全面掌握、分析案件相关信息和被测人的"污染"与"漂白"的基础上确定测试主题。  相似文献   

10.
纺织品整体分离痕迹在一些案件中大量存在,如抢劫、强奸、杀人案件中,由于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在搏斗过程中的撕打、拉扯,很可能在现场遗留有这种分离物;盗窃案件中,现场遗留或带走的纺织品分离物。因此,在现场勘查中应加强对此类痕迹物品的发现、提取和检验。  相似文献   

11.
在凶杀案件现场遗留有大量血迹是常见的 ,但能够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受伤及其受伤部位却很困难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验 ,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其分布位置 ,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受伤部位 ,使案件顺利告破 ,现报道如下 :1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和实施,传统的侦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法律取证程序,对案件的侦破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及时根据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的脚步更新刑事案件的摸排侦查方式,成为公安机关的最新课题.入室盗窃案件在侦破上具有一定的苦难度,这是由于入室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会随机选择盗窃地点,在犯罪现场的侦查无法指向特定的嫌疑人,犯罪现场的侦查占据了案件侦破的关键地位,突出体现了现场侦查对案件侦破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整理攀爬入室盗窃案件现场侦查,对攀爬入世盗窃案件的犯罪特点、侦查要点、侦查注意事项以及对攀爬入室盗窃案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实践中,入室盗窃类案件往往呈现出作案手段明显、系列性特征稳定、现场留痕条件好、痕迹物证多等特点,这同时反映出作案人智能化、职业化、作案熟练程度较高和反侦查能力较强等特点和屡屡得手、难以收手的犯罪心理。这种区域性、阶段性连续发案的犯罪事实为刑事侦查技术部门刻画犯罪特点、分析串并案件以及侦破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了良好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旻  周尧 《法制与社会》2011,(6):74+76-74,76
投毒案件往往会因为毒品来源的广泛性、毒品处理的容易性以及微量证据收集的困难性而导致久侦不破,陷入疑难。然而,作案人在投毒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痕迹确是客观存在的。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着作案人作案前、中、后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直接反映着作案人与案件的关系,因此,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通过检测被测人有无犯罪心理痕迹来寻找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成为侦破疑难投毒案件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通过一起特殊的投毒案件,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投毒案件侦破中的有关情况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日益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侦查破案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打击犯罪的又一有力武器。沈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于1995年末从美国引进斯多听公司研制生产的多道生理反应仪(即测谎仪),至今已有三年的时间。经过一年的试运行,从1997年起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截止到1998年8月底,共受理案件32起,测试55人次。其中现案25起,积案7起;确认犯罪嫌疑的12起,排除犯罪嫌疑的18起。无确定性结论的2起;杀人案件12起,抢劫案件1起,盗窃案件11起,强奸案件1起,纵火案件1起,其他如包庇等案件6起;男性犯罪嫌疑人40人,女性犯罪嫌疑人15人。到目前为止,无一例错误结论。下面摘选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就心理测试技术在  相似文献   

16.
审讯是检察机关办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在预审阶段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侦查活动。研究和准确掌握贪污、贿赂罪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的因素,并适时运用科学、巧妙的审讯方法和策略,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搞好审讯工作、促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同案犯罪嫌疑人不宜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质是针对案件当事人之间对某一问题供证不一致,而由案件证人或同案犯罪嫌疑人当面质询诘问以证实犯罪嫌疑人罪行的一种特殊讯问方法。正确适用对质是迫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态度交代犯罪事实的重要手段。近来,司法实践中对同案犯罪嫌疑人可否对质产生疑问。笔者认为,同案犯罪嫌疑人不宜对质。1、从对质的作用看,对质是侦查人员从双方陈述中获取证据或检验证据的一种补充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不可高估其对侦查破案的作用。2、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看,对质往往是犯罪嫌疑人处于抗拒心理状态下进行的,犯罪嫌疑人较之证人心理变化大,抗拒狡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女性犯罪呈上升发展态势,这对整个社会稳定来说都是个危险的信号,女性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减少女性犯罪,首先应掌握了解女性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同男性犯罪嫌疑人相比,女性犯罪嫌疑人由于其本身在生理性和社会性方面存在的个体特点,因而在心理上也会形成异于男性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因此在侦查过程中,如何抓住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便深挖犯罪,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既不放纵犯罪,又能较好地保护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医物证学在侦破盗窃案中应用1例杨洪尚92年6月24日,某塑料厂财会室被盗。现场已被破坏,勘查发现罪犯戴手套作案,撬锁入室,螺丝刀撬压会计抽屉窃走现金支票一张,人民币800余元。根据罪犯对现场熟悉、盗窃目标准确,现场翻动少分析为内盗。因现场未提到有价...  相似文献   

20.
姚望 《刑事技术》2014,(1):25-25,33
1 案件简介 2008年某日,某县某寺庙内发生一起杀人案,守庙人袁某被人杀死于室内,现场勘查提取到犯罪嫌疑人DNA.2011年3月,某市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件,4月将上述两案现场提取的物证DNA上传至全国DNA数据库并案,但DNA所属对象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