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93年1月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以来,不断调整政府政策,迄今其军事政策已趋于定型。 一、美国军事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的动因 美国军事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因,一是国内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二是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对付国内经济不景气,他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强调“国家安全主要是经济安全”,要求美国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和振兴国内经济的需要重新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全面调整军事政策。1993年下半年以来,又就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相似文献   

2.
克林顿政府以经济为中心的内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美国经济,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已成为克林顿政府内外政策的中心考虑。美国这一重大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克林顿执政后,以经济为中心,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国家经济委员会,提出振兴国内经济的全面计划,明确“加强美国经济安全”为对外政策的第一支柱,提出“公平贸易”的原则,在对外关系中开始把亚太作为地区重点,等等。克林顿的这些措施从长期看,对美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会起推动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经济仍将领先于日本、德国,美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不会发生逆转。在美、日、德经济实力的对比中,现在似还难作美国相对削弱的趋势将永远继续下去的定论。美欧日的经济矛盾与摩擦将继续加深,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克林顿对南亚三国的访问,提升了美印关系,加强了与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并逼迫巴基斯坦军政府还政于民。以克林顿南亚之行为起点,美国南亚政策也从“平衡外交”调整为“重印轻巴”,通过提升美印关系;开展战略对话,拉拢印度,以期借重印度实现美在南亚和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将南亚纳入其全球战略框架。一、历史回顾美国南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主要是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受美苏在南亚地区角逐的影响和制约,按不同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冷战时期,“拉巴抑印”。这一时期,东西方冷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斗争。在南亚,苏联…  相似文献   

4.
从克林顿政府班子看其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月20日,克林顿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其政府班子亦随之走马上任。现就克林顿政府班子的特点及其政策走向作一初步分析。一.克林顿班子的特色这次克林顿组阁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经过折衷平衡,精心选择,终于在去年圣诞节前夕确定了人选,并挑选了白宮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及经济、情报顾问委员会的主要领导。除司法部长人选外,克林顿提名的内阁人选均已获国会批准。总的看,克林顿注意使自己的班子“多样化”,他安排了4名妇女、4名黑人及2名拉美裔人士入阁,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妇女、黑人和少数民族成员最多的一届内阁。从年龄结构上看,这个班子注重新老搭配,其中不乏政治老手,如本特森、克里斯托弗等,也有新一代的政客,如37岁的环保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克林顿上任后,已就重振美国国内经济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内外经济政策提出了计划和蓝图。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亦曾在国会全面阐述美国在冷战后的外交新战略。因此,克林顿新政府已初步拟定了全球战略调整的总体目标和某些具体内容。但是,美国政府能否顺利实现其战略调整的构想,恢复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维持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民主模式,以及巩固和协调与其盟国的战略关系,依然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困难。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上台后,把重振美国经济列为其最优先和最根本的任务,在执政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內就接连提出了一揽子经济复兴计划、技术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尽管这些经济政策和计划,有的尚待国会讨论和修正,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但是,克林顿的一套经济计划的基本框架及其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已经初步形成,而且其推行的结果,必将对美同乃至世界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低失业、低通胀同时并存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等新特点,克林顿总统及美各界人士认为美国已进入“新经济”时期。世界各国都对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它不仅关系美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而且代表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布什与克林顿访问非洲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7月 ,美国总统布什访问非洲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布什此行与 1 998年克林顿非洲之行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两次访问非洲具有几乎雷同的出访国家和相似的国内政治需要 ,在推动非洲国家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加强与法国争夺在非洲的“影响力” ,以及不直接卷入非洲地区冲突方面 ,均体现出美国对非洲政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但布什此次在反恐、重视非洲石油资源 ,以及关注非洲人健康和教育方面做出的姿态则体现出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新发展与新重心。说到底 ,美国是从其全球战略出发来制定和执行其对非洲政策的。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必然会引起对非洲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一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明确提出“经济安全”是其对外政策的头号支柱,并称对外贸易是“国家安全首要因素”。在美国历任总统中,象克林顿这样把对外贸易摆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还是少见的。其根本原因和深刻背景是: (一)战后的西方经济发展史证明,一国贸易的盈亏及其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密切相关。70年代以前,美国独霸世界经济,它的对外贸易最高时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而且每年都有顺差。70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8年3月22日至4月2日,克林顿作为美国20年来首位访非的总统,对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增长较快的加纳、乌干达、博茨瓦纳、塞内咖尔和南非等5国以及卢旺达进行为期12天的访问。这表明克林顿要加强美国对非洲的介入,对发展美非贸易与投资越来越感兴趣。美国认为非洲是“美国贸易竞争的最后一块地盘”。  相似文献   

11.
一克林顿政府上台后,迄今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对拉美的政策纲领。从其言行看,总体上仍延续布什时期的政策。但美国将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以民主与人权为原则,不断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 (一)加强同拉美国家的关系是美国的利益所在。克林顿上台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国内经济困难,二是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下降。美国要想扭转这种颓势,首先要复苏经济,减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克林顿总统于6月25日至7月3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美首脑举行了会谈和联合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三个联合声明,并签订了多项经贸协定,使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美国主要报刊对克林顿访华和中美首脑会晤十分重视,派出大批记者,进行大量报道。它们认为,克林顿访华是中美关系“新的升温”,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胜利”,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美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现将美国主要报刊有关评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新战略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环境下, 为实现 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 使欧洲在美国全球战 略中的地位降低, 提升了亚太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克林顿上台后, 将“经济安 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原则, 并把亚太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生死攸关的重要地 位, 全方位、强力度地参与亚太事务, 谋求建立由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太平洋共同体” , 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安全集体化这三根支柱支撑其亚太新战略的实施, 既保持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 又保证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主导地位, 以 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优势, 维持美国“唯一霸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外贸政策调整对东北亚经贸格局的影响时雨田探讨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美国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克林顿人主白宫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和外贸政策都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必将对未来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出发,探讨其...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美国曾经一度对非洲态度较为冷淡。随着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由同苏联争霸世界转向维护和加强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克林顿就任第二任总统以来,调整了国内外政策,为了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将"安全、经济、民主"确定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并且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三大支柱之首,非洲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1993年4月3日—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了克林顿执政后的首次两国首脑会晤,并发表了《温哥华宣言》。双方宣布,通过这次会晤加强了两国“有力、有效的伙伴关系”。这次首脑会晤非同寻常,它是在俄罗斯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动荡、叶利钦总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美国方面克林顿总统刚上任不久、想使美俄关系“重新定位”的情况下举行的。此次会晤与过去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背景和特点: (一)叶利钦总统在国内陷于严重困境,特别需要通过会谈维护其政治威信和地位。今  相似文献   

17.
3月20—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印度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自1978年卡特总统访印之后美国总统对印的首次访问。克林顿此行是美国在调整南亚政策进程中采取的重大步骤,表明南亚已成为美国的外交重点之一,而对印政策则是美国南亚政策的支柱。在美、印、巴关系中,美国已改变冷战期间助巴反印的立场,转而采取向印倾斜的方针,说明印美关系已走出冷战阴影,逐渐向新型伙伴关系过渡。  相似文献   

18.
克林顿执政期间 ,对古巴实行以封锁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政策。但是 ,其政策也有一些变化 :除了通过“托里切利法”和“赫尔姆斯 -伯顿法”力图把对古巴的经济封锁扩大成一场国际性的“大围剿”外 ,还对古巴实行民间接触和渗透的做法。可以说 ,松动对美古民间交往的限制和增加与古巴的民间接触和交往 ,是克林顿政府不同于前几届政府的一个政策手段 ,力图通过“人道主义”援助和各种途径的交流 ,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加强对古巴局势的影响力 ,促使古巴融入西方“民主社会”。2 0世纪 90年代后期 ,克林顿政府开始松动对美古民间交往的限制。 1 998年…  相似文献   

19.
美对印政策调整趋向、意图及美印关系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巴核试以来 ,美积极检讨其对印政策 ,在对印进行整体评估的基础上 ,新的对印政策呼之欲出。随着克林顿总统 3月 2 1— 2 5日的访印 ,美印关系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美对印认知与定位出现变化在美国的传统地缘战略与外交思维中 ,印度基本处在一种被“忽视”状态。冷战结束特别是印、巴核试成功 ,南亚战略形势胚变 ,美被迫重新“认识”印度 ,对印的认知与定位出现了由“消极”转趋“积极”的重大变化。(一 )认为印本身已出现了“值得肯定的”变化。在美看来 ,印尽管仍存在“效率低下、使用童工、拐卖妇女等一系列问题” ,但已出现…  相似文献   

20.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吕其昌克林顿自1997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第53届总统,开始他的第二任期以来,内外政策的连续性较强,施政重点仍是国内问题,但已没有第一任期内那种雄心勃勃、志在必得的“变革”气势,亦没有提出新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新的改革措施,只是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