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党风建设》2000,(9):24-24
最高人民法院现正加紧制定《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具体使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不仅将规定对侵犯他人贞操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等物质人格权和精神人格权的,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外,还将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定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2.
关于一般人格权的问题,虽然我国相关法律解释和单行法已涉及部分内容,但是,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并没有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已有两部学者建议稿均主张确立一般人格权制度.一部为由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以下简称人民大学建议稿);另一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教授牵头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社科院建议稿).在保障和扩大人权已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在未来的民法典中确立作为人权基本内容之一的人格权制度,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越发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尤其是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呈越来越强化之势.本文拟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适用范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实践中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由此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之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损害赔偿是法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反思性检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制定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总的来说还不够完善。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法律和法学也迅速占据英美法学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影响着大陆法系国家,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较为成熟。本文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历史发展、适用范围、证明标准、赔偿数额的确定四方面对中美两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比较;力图借鉴美国法律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立法和司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比较国外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相关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论证了我国未来产品责任法中设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及现实可行性,并对我国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文 《探索》2003,(3):130-133
中国民法典的编篡工作已提上立法议程,在探讨其编篡的讨论中,关于人格权的立法是其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比较分析学者们提出的四条思路,我认为人格权法应独立成编。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人格权法编大致的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重要的民事权利。我国法律对此的规定还存在缺陷。研究解决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现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肖艳 《求实》2006,(Z3):9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解释一》)等有关规定确定了我国婚姻家庭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有效地保护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使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有了更合理的法律依据。但现有法律对该制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缺陷,使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实务适用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就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是人格权发展到一定程序后才随之出现的,当人类对人的保护还谈不上的时候,隐私权是处在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只有当法制文明、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之后才出现了隐私权和保护隐私权的立法。因此,一个国家对公民隐私权的承认和保护的现状,不仅是这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亦是该国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象征。 一、隐私和隐私权的基本涵义 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涵义,国际法律界(包括法学理论界和司法界)有几十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我国法律界比较一致的理解是:隐私是指自然人私生活领域中不为他人所知并与公众利益无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从该法条来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较窄,仅限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犯时可以适用,而其他权利受到侵害时则无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为加强对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抚慰受害人,引导公民尊重他人权利,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司法公正,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民法领域基本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与此同时,刑事立法却逐步封闭了被害人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性。这一立法冲突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选择不同的诉讼程序可能导致精神损害赔与不赔两种结果,严重损害法院权威。为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实现公平正义的立法价值,我国应当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此项制度对于保护婚姻家庭中受害方的权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该制度无论在相关法律规定还是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不明确、无过错方举证艰难、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随意性等,因此,完善此制度,应进一步明确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完善举证责任与证据收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要有“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  相似文献   

13.
正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责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赔偿原则模糊、赔偿范围狭窄及赔偿数额计算标准瑕疵等缺陷,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指导具体案件审判,经常出现赔偿数额的同罪异罚现象,有悖于司法公正。要解决上述问题,须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原则,调整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规范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8年1月1日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在全国试行.近日,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就《方案》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曾庆金 《世纪桥》2008,(1):67-68
我国法律对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的规定还很不完善,这直接影响着社会公正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尽快增加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将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落到实处;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为无法获得赔偿的无辜被害人提供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16.
反垄断法初步建立了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但却存在条文过于简陋主体模糊制度形骸化等弊端本文在比较各国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基础上,主张重构我国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应协调好反垄断法促进竞争与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两大价值目标之关系,并以此为思路提出了重构我国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婚姻法》中对离婚后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些条款在具体实施时难以操作,导致了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离婚后弱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和离婚补偿制度同时建立于我国《婚姻法》中,则可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减少因离婚带来的“女性贫困化”现象,以保证社会弱者权益,构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借鉴国外立法司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强民法理论尤其是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的研究,探索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制度体系,对于弥补立法上的不足,排除司法上的疑义与空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婚姻法规定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适应我国新形势下调整离婚关系新情况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合法婚姻关系,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为正确贯彻实施这一法律规定,本文拟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法律适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并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未纳入行政赔偿的根源,介绍了国外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形式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体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