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有成  陈万 《前沿》2011,(20):157-159
羌族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唱词、唱腔,还是表现形式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羌族民歌的艺术价值之所在。文章从羌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现状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马山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之滨,大明山南麓,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其中壮族三声部民歌堪称中国民歌一绝。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它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迥异的民族唱法,展示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四川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及传承价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彝族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了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多样的彝族文化,在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四川彝族民族的音乐风格,探索其艺术价值,能更好帮助我们从四川彝族民歌中汲取养料,创作出更多的好的音乐作品。现代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歌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入探索四川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及传承价值,以期更好激发民歌的原生态的丰富意蕴,做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四川彝族民歌,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歌音乐文化,让四川彝族民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价值及现状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个多民族共同活动的文化大舞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都融进了自己的声音,具有多元色彩的文化像涓涓细流,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鄂尔多斯民歌浩如烟海,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用歌声表达丰富的情感,用歌声抒发着对生命的畅想,用歌声歌颂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鄂尔多斯民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美学上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玮  李燕凌  何李花 《传承》2011,(31):50-51
"苗族歌鼟"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靖州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脍炙人口的口传民歌,它是原生态的多声部民歌,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正经受着剧烈的冲击,处于濒危状况。通过从社会学视野出发,以"苗族歌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具有特独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多元化的实践中,它与都市流行歌曲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对形成新世纪的大众音乐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丰厚。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蘑菇房建筑、哀牢山南段梯田群、历代土司遗址遗迹、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造型各异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歌谣、谚语、家谱、音乐、舞蹈等,其中,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哈吧、  相似文献   

8.
马春香 《前沿》2013,(6):127-128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的悠久性、独创性及丰富性,以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当前,认识和理解"原生态"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容回避,且具有现实意义。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魏青 《今日民族》2010,(4):20-21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能歌善舞,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出土的战国时期古墓葬彩陶瓷盆上,有古羌人的原始舞蹈纹饰,展现了古代羌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传承的以原生态舞蹈“萨朗”为核心的“瓦尔俄足”(歌仙节),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0.
瑶族是我国迁徙历史最长久、迁徙空间最遥远的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语言支系的多样化造就了瑶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其研究文献虽不少见,但多依据民歌内容揭示瑶族人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内蕴,或从传统民歌演唱的理论角度寻找差异与共性。对此,基于声乐表演的专业知识,结合瑶族民歌的生态背景、曲谱资料与艺术特色,从形式、行为、意识三方面剖析瑶族民歌声乐表现的结构图景,指出瑶族民歌声乐表现的技巧、心理、情怀对现代声乐发展的有益影响,揭示了音乐为人服务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羌族服饰与羌绣是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符号,也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分析了阿坝州羌族聚居地区的羌族服饰与羌绣保护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在保护羌族服饰与羌绣过程中,应加强政府部门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民(家)族传承为主、院校传承、社会传承为辅,原真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并举,才能共同推进羌族服饰和羌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袁文杰 《前沿》2012,(12):161-16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颇有记载。但由于该民族没有文字,大量的文化文明都蕴藏于这个民族的生活生产之中,这吸引着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了解和认识这个神秘的民族。笔者以羌族民歌的多元化特点剖析其构成,呈现羌族文化的综合与交织。  相似文献   

13.
罗晓飞 《前沿》2012,(11):163-165
羌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羌族民居是羌族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含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思想是羌民族精神内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羌族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建造形式与空间布局反映了古羌人"人神共居"的宗教意识与住宅文化观念,是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言史书。羌族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谓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形式美感和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是羌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与表现意味。  相似文献   

14.
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到过侗乡的人都喜欢把侗乡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在侗乡,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成为民族的传统风尚;人们都以会唱歌为荣,善歌者受人称赞,歌师更是人们所敬佩。勤劳、勇敢、智慧的侗族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特别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5.
林颖 《前沿》2009,(1):187-189
声乐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这是本文的理论立足点,也是文中展开所有理论探讨的出发点。音乐社会学是当代音乐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既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是音乐的社会性,也是社会意义上的音乐。在音乐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提取音乐的艺术门类之一——声乐艺术,重点从声乐艺术的社会历史渊源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声乐艺术的社会情感意义及其不同时代的社会功能显现两大方面进行理论初探。一方面,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或有些许理论上的细化与具体化,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充实音乐社会学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拓宽声乐艺术关学的研究视野,从音乐社会学的混响中辨析、感受声乐艺术情感论美学的独特音响,给声乐艺术情感论以社会学的解释、支持与证明。  相似文献   

16.
主要选取了羌族宗教表现出来的多神性和该民族的民间文学中体现的寡神现象之间的冲突所反映的话语功能的不平衡问题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并且确定了《羌戈大战》这一案例分析作为具体手段,针对民间文学具有的宗教权力话语和文学权力话语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基于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宗教权力话语的维系和拓展等各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该类宗教权力话语的内在机制。采取民间文学视野可以推断出,羌族文学中具有的宗教神权是来自于该类文学权力主体拥有的话语强制力。  相似文献   

17.
黔东是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有土家族人口140多万人。这里民歌种类繁多、旋律优美、特点鲜明,有"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美称,在本土音乐文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从"史载与起源、种类与特点、改编与创作和推介与传播"等四个方面,对黔东土家族民歌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地方戏曲作为集民歌、小调、曲艺为音乐基础而成的声腔艺术,是最具民族特点的音乐载体,湖北汉剧以皮黄为声腔,兼南北一体.不仅成为京剧的母体,而且还影响了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等皮黄剧种.它在建立以民族音乐为主体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中,具有课程的开发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羌族释比图经,羌语称《刷勒日》,它是羌族宗教百科全书式的原始图画经典。释比以"看图诵经"的方式可将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知识展开诠释。该图经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把一些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现象都融入画卷里,是一部珍贵的研究羌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当你踏上海南这片热土,那淳朴而真诚的黎族民歌将使你感动,浸泡到歌的海洋中……黎族民歌自然流畅,优美动听。黎族人民离不开歌,生产劳动中唱歌,喜庆婚事上唱歌,远方客人来了以歌问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歌为谋。海南黎族“哈、杞、润、赛、美孚”五支系,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各支系方言差异较大,黎歌唱法也不相同。如乐东的“千家调”、三亚的“吗哑调”、保亭的“罗呢调”、东方的“滚龙调”、陵水的“罗咧调”、琼中的“四亲调”等等,都具优美和谐的音乐快感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吟是唱,都能琅琅上口。黎族民歌多为七言句,四句一首。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