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今日民族》2007,(6):17-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的精神,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近日获得通过,并于7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传承、传播以及管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本级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贵州世居民族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加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就是保护贵州人的精神家园,保护贵州人的未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基础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学界公认的整体性保护原则与活态性保护原则。但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过少、知名品牌少等问题制约了对其的生产性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可能路径包括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打造品牌等。  相似文献   

4.
云政发〔2006〕75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为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加强保护工作,在各州、市人民政府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审核,省人民政府同意将“泼水节”等147个项目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5.
正宁政办发[2018]6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正逐渐被忽略和破坏。产业化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合格受众,消除传承者的落寞感,建构跨越时空的传承场域。因此,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在认真审视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特性的基础上,形成满足各语种、多形式的文化传播产品,实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在促进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的同时提高创新传承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有的《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虽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定保护,但这些保护或略显单薄,或存在一定的局限。基于此,在整合各类私法法律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私法保护体系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势在必行。私法保护体系的目标是承认价值、增进尊重、防止滥用和赋予权利;私法保护体系的原则是利益平衡原则和尊重习惯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值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全国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云南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所取得的又一项阶段性成果.它凝集了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也说明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9.
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不仅是文物大省,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称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文化遗产,近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范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指的是那些主要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内容十分丰富。整个民族文化遗产,应包括文物与典籍之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一随着近年来学术界的“文化热”,民间的“收藏热”以及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发,人…  相似文献   

10.
正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1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已经2019年11月13日市政府第15届9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市长温国辉2020年2月8日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广州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广州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存、传承、传播、利用等保护活动以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11.
赵莉  李光 《人权》2013,(5):26-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而捍卫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人的文化权益"密不可分"。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三种保护方式中,生产性保护最复杂也争议最多,可谓是毁誉参半。②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武汉旅游投资集团在实施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协调机制和经营方式等,探讨手工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武汉模式"及其人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宛政[2015]4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就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玉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由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相似文献   

14.
<正>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筑府发[2015]38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各直属事业单位,市管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  相似文献   

15.
刘凌 《前沿》2007,(1):154-155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著作权有着密切的联系,著作权应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权利主体、时间及形式上的不确定性与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的确定性有着冲突。立法、行政、加强民族民间对此的思想意识等途径可以消除这种冲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陈兴贵 《传承》2009,(16):166-16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建立保护名录、民族志方式、以学术研究带动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保护传承人、多元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甬政发[2011]1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和有关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审议,对第一、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建立保护名录、民族志方式、以学术研究带动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保护传承人、多元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鄂政发[2016]3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5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28项)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以公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